在中国书画艺术的漫长历史中,宣纸作为“纸寿千年”的瑰宝,始终是画家创作不可或缺的载体,而画家在选择宣纸时,除了关注其材质、吸水性、韧性等特性外,“平”这一看似基础却至关重要的维度,往往直接影响作品的最终呈现,所谓“宣平”,并非特指某一种宣纸品类,而是对宣纸表面平整度、平滑度的综合要求,它贯穿于画家从构思到落笔的全过程,成为连接艺术构思与视觉效果的桥梁。
宣纸的“平”首先体现在物理形态的平整度,优质宣纸在生产过程中需经过选料、制浆、捞纸、晒纸等上百道工序,晒纸”环节通过高温烘干使纸张纤维均匀收缩,若工艺不当,易出现波浪纹、翘边、厚薄不均等问题,直接影响后续落笔的稳定性,画家在创作时,若纸张不平,笔锋与纸面的接触角度会发生变化,导致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浓淡难以控制——工笔画中,细微的线条偏差可能破坏人物的精妙神韵;写意画中,飞白、枯笔等笔法效果也可能因纸张褶皱而失真。
“平”还关乎纸张表面的平滑度,宣纸的平滑度并非指“光滑如镜”,而是纤维排列的均匀细腻程度,生宣的纤维未经过多加工,表面略显“涩感”,利于笔墨的“留白”和“飞白”;熟宣因经过矾处理,表面更“滑”,墨色不易渗透,适合精细勾勒;而半生熟宣则介于两者之间,平滑度适中,无论何种类型,若表面粗糙、有杂质,笔锋运行时会受阻,导致线条“毛糙”“断墨”,影响画面的整体气韵。
不同画种对“平”的要求各有侧重,工笔画以“精细入微”为特点,画家需反复渲染、勾勒,对纸张平整度的要求最为严苛,宋代院体工笔花鸟画中,花瓣的层次晕染需在平整的纸面上逐层叠加,若纸张凹凸,墨色会向低洼处积聚,导致色块浑浊,失去层次感,工笔画家多选用熟宣或半生熟宣,这类宣纸经过矾或其他工艺处理,表面更为平滑,且在反复渲染中不易起皱,而写意画讲究“意在笔先”,追求笔墨的酣畅淋漓,对平整度的要求相对宽松,但仍需避免纸张过于粗糙或局部凹凸,大写意画家在泼墨时,若纸张不平,墨汁会向不平处流淌,难以形成预期的泼墨效果,甚至导致画面“墨花”失控,偏离创作初衷。
为更直观理解不同宣纸“平”的特性,可通过以下对比:
宣纸类型 | 平整度表现 | 平滑度 | 吸水性 | 适用画种 | 常见问题 |
---|---|---|---|---|---|
生宣 | 较易受湿度影响,存放不当易翘边 | 纤维自然,略显粗糙 | 强,墨色晕染快 | 写意画、泼墨山水 | 未压平前易起皱,影响精细笔触 |
熟宣 | 工艺处理后表面平整,不易变形 | 高,触感光滑 | 弱,墨色不晕染 | 工笔画、重彩画 | 反复渲染后可能因矾层脱落起毛 |
半生熟宣 | 介于生熟之间,湿度稳定性较好 | 中等,略带涩感 | 中等,可控晕染 | 小写意、兼工带写 | 局部厚薄不均时可能影响墨色均匀性 |
画家在实践中归纳出“选纸先观平”的经验,具体可通过“三看”判断:一看纸张是否平整无卷曲,自然铺开后四角是否贴合桌面;二用手轻抚纸面,感受有无明显凹凸或颗粒感;三对光观察,检查纸张厚薄是否均匀,有无透光不均的“云斑”,宣纸的存放也需注意,需置于干燥通风处,避免重压,使用前可适当压平——传统方法用湿布轻敷纸背再压,或用专业宣纸压平器,确保纸张在创作时处于最佳平整状态。
宣纸的“平”看似是物理特性,实则是画家与材料对话的媒介,它承载着画家对笔墨节奏的把控,对画面意境的营造,甚至对传统笔墨精神的传承,从宋代《千里江山图》的细腻工整,到徐渭大写意的狂放不羁,背后都离不开对宣纸“平”的深刻理解与精准运用,可以说,“平”不仅是宣纸的品质标准,更是画家创作心性的外在投射——唯有心平,方能纸平;唯有纸平,方能笔畅,最终成就一幅气韵生动的书画佳作。
相关问答FAQs
Q1:工笔画创作中,如果宣纸不够平整,有哪些补救方法?
A1:若宣纸轻微不平,可尝试用喷雾壶在纸背均匀喷少量水,使其自然回平,待半干后再压平;若不平整较明显,可将宣纸裱在画板上,用浆糊均匀粘贴,待干后纸张会自然平整,但需注意,补救后的纸张吸水性可能略有变化,需提前在小样上测试墨色效果。
Q2:为什么有些画家偏爱使用略显不平的“手工宣”,而不用机器压制的“机制宣”?
A2:手工宣在制作过程中保留了更多纸张的自然肌理,纤维排列更具随机性,表面可能存在轻微的“凹凸感”,这种特性反而能增加笔墨的层次感——在写意画中,纸张的自然纹理可使墨色晕染时产生丰富的“飞白”和“墨韵”,让画面更具生命力,而机制宣虽平整度更高,但过于规整的表面可能导致笔墨效果单一,缺乏手工宣的“灵动性”,追求笔墨变化和自然意趣的画家,往往更青睐手工宣的“不平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