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白父究竟是怎样一位艺术家?其笔下作品有何独特人生韵味?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画家需求 正文

书画家白父,本名白崇文,生于1935年,江苏苏州人,是20世纪后半叶至21世纪初中国书画艺术领域的重要传承者与创新者,他自幼浸润于江南文脉,六岁临池习字,十岁师从当地名家研习山水画,一生以笔墨为伴,将传统文人画的气韵与现代审美趣味熔于一炉,其作品既有“师古人”的深厚功底,亦有“师造化”的鲜活灵气,被业界誉为“文人画当代转型的探索者”。

书画家白父

白父的艺术启蒙始于家学,其祖父为前清秀才,擅长书法与诗词,家中藏书颇丰,尤以书画典籍为多,幼年时,祖父每日命其临摹《九成宫醴泉铭》《张迁碑》等碑帖,要求“每日必写百字,少一字则罚”,严格的启蒙训练为其书法打下坚实的笔法基础,十二岁那年,经祖父引荐,拜入苏州画院画家沈子丞门下,系统学习山水画,沈子丞乃近代“吴门画派”传人,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常带白父游历太湖、虞山、虎丘等地,观察云山烟树、石泉飞瀑的变幻,教导其“以书入画,以画载道”的艺术理念,这段经历让白父深刻体会到传统书画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为其日后“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观埋下伏笔。

青年时代,白父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受教于傅抱石、陈之佛等名家,傅抱石“打破古人樊篱,张扬个性”的创作主张对他影响尤深,使其在研习宋元山水(如范宽《溪山行旅图》、倪瓒《容膝斋图》)的笔墨程式之余,开始尝试融入写生所得的实景元素,大学期间,他创作的《虞山新绿》入选全国青年美展,画面中既保留了范宽山石的“雨点皴”的厚重感,又以清新的设色表现江南春意的盎然,被评论家称为“传统笔墨与现代气息的巧妙融合”,毕业后,他分配至苏州博物馆从事书画研究与鉴定工作,得以近距离观摩馆藏历代名迹,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到董源《潇湘图》,从徐渭大写意到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每一次观摩都成为他艺术创作的重要养分,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古人书画,非止技巧,乃是其心性与时代之写照,吾辈学之,当取其神韵,而非徒袭其貌。”

中年以后,白父的艺术风格逐渐成熟,形成“浑厚中见清逸,苍劲中含秀润”的独特面貌,其书法以行草见长,上溯二王,下取米芾、王铎,用笔方圆兼备,结字欹正相生,既有文人的书卷气,又具金石的力度感,如1998年创作的《赤壁赋》行草长卷,通篇气韵贯通,点画如“屋漏痕”,转折似“折钗股”,将苏轼文章的旷达与书法的潇洒融为一体,被誉为“文心书意的典范”,山水画方面,他开创性地将“积墨法”与“破墨法”结合,先以浓墨积染山石之厚重,再以淡墨破出云气之流动,既保留传统山水的“可游可居”之境,又通过色彩的微妙变化(如青绿与浅绛的交融)营造出空间层次感,代表作《太湖烟雨图》(2005年)以全景式构图描绘太湖之滨的烟波浩渺,近景石岸以浓墨勾皴,中景湖面以淡墨晕染,远景岛屿若隐若现,辅以花青赭石设色,画面朦胧中见通透,被誉为“当代江南山水的标杆之作”。

书画家白父

白父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在于其对传统书画的传承与推广,他曾任苏州书画院院长、江苏省美协理事等职,致力于培养青年书画家,主张“学画先做人,品高画自逸”,其弟子中,多人已成为当今书画界的中坚力量,他还整理出版《吴门画派技法研究》《白崇文书画集》等十余部著作,系统梳理传统书画的理论体系与创作方法,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艺术遗产,2010年,苏州博物馆为其举办“白崇文书画艺术回顾展”,展出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120余件,观众逾万人次,盛况空前,评论家称:“白父之艺,如陈年佳酿,初品醇厚,再品回甘,其笔墨中蕴含的不仅是技巧,更是对中华文化精神的坚守与弘扬。”

为更清晰地展现白父的艺术历程,以下为其艺术年表概要:

时间 重要事件
1941年 六岁始随祖父临帖,习《欧阳询楷书》
1947年 拜入沈子丞门下,学习山水画
1957年 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傅抱石、陈之佛
1962年 作品《虞山新绿》入选全国青年美展
1978年 调入苏州博物馆,从事书画研究与鉴定
1990年 书法《赤壁赋》获全国书法展一等奖
2005年 创作代表作《太湖烟雨图》,开启“新江南山水”风格
2010年 苏州博物馆举办“白崇文书画艺术回顾展”
2020年 病逝于苏州,享年85岁,遗作捐赠国家

白父的一生,是传统书画艺术在当代传承与创新的生动缩影,他始终坚守“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理念,既不泥古不化,也不盲目求新,而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寻找平衡,以深厚的学养、精湛的技艺与赤诚的艺术之心,为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宁静致远、天人合一的东方美学,至今仍滋养着无数后学,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书画家白父

相关问答FAQs

问:白父的山水画中,如何体现“江南地域特色”与“传统笔墨”的结合?
答:白父的山水画在江南地域特色的体现上,注重捕捉江南水乡“温润、朦胧、秀逸”的审美特质,他常以太湖、虞山、运河等为创作题材,通过“平远构图”展现江南平原的开阔与水系的蜿蜒,以“浅绛设色”调和花青与赭石,表现江南四季的温润气候(如春山的嫩绿、秋山的丹红),在传统笔墨的运用上,他继承宋元山水的“披麻皴”“解索皴”技法表现江南山石的柔和肌理,同时融入“米点皴”的墨点变化,表现烟雨迷蒙中的植被层次,江南烟雨图》中,他以淡墨晕染湖面,用浓墨点苔岸边芦苇,既保留了传统山水“勾皴擦点染”的笔墨程式,又通过虚实相生的处理,营造出江南特有的“烟雨空蒙”之境,实现了地域特色与传统的深度融合。

问:白父的书法艺术与绘画之间有何内在关联?
答:白父的书法与绘画是“同源而异流”的关系,二者在笔法、气韵、意境上高度统一,他提出“以书入画,以画载书”的艺术主张,认为书法的笔法是绘画的基础,绘画的意境是书法的延伸,具体而言,其书法中的“屋漏痕”“折钗股”等笔法,直接应用于山水画的线条勾勒——如画山石轮廓时,书法的提按顿挫转化为线条的刚柔变化;画树枝时,行草的飞白笔法则表现枝干的苍劲感,绘画的构图理念也反哺书法,其行草作品的章法布局常借鉴山水画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虚实对比,通过字距、行距的错落安排,营造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例如书法《太湖诗卷》中,文字的排列如山水中的峰回路转,墨色的浓淡干湿如同画中的皴擦渲染,二者相得益彰,共同体现了其“书画同源”的艺术追求。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画家与宣平有何不解之缘?
« 上一篇 09-02
周寿书画家,艺术风格与成就有何独特之处?
下一篇 » 09-02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