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骥是20世纪后半叶至21世纪初中国书法界的重要人物,以其融合碑帖的书法风格、深厚的传统功底与鲜明的时代个性,在书法创作、教育领域均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出生于书法底蕴深厚的中原地区,一生致力于笔墨耕耘,将个人生命体验与书法艺术精神紧密结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
1945年,刘家骥出生于河南开封一个书香世家,祖父为当地私塾先生,幼年便在祖父指导下临习《玄秘塔碑》《多宝塔碑》,打下坚实的楷书基础,1963年,他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受教于书法家于安澜先生,系统学习书法理论与古典文学,大学期间,他不仅精研“二王”行草,更遍览历代碑刻,尤其对魏碑《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情有独钟,为其后来的碑帖融合风格埋下伏笔,1970年代后,他辗转于陕西、江苏等地,访碑于汉中石门,观摩苏州碑林,在实地考察中深化了对书法“金石气”与“书卷气”的理解,1985年,他调入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任教,历任讲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直至2010年退休,将三十余载心血倾注于书法教育事业。
刘家骥的书法以楷书、行书为最擅,兼及隶书、篆书,风格上呈现出“碑帖互融、奇正相生”的鲜明特征,其楷书取法欧阳询的险峻与柳公权的骨力,同时融入魏碑的方笔与雄强,笔画如“铁画银钩”,转折处方圆兼备,结体中宫紧收而外拓开张,既有庙堂之气的庄严,又不失山林之趣的灵动,行书则以王羲之《兰亭序》为根基,吸收米芾“刷字”的率意与黄庭坚的长枪大戟,线条流动如行云流水,墨色浓淡相间,节奏明快,于传统法度中见个人性情,他的隶书取法《曹全碑》的秀逸与《张迁碑》的朴拙,笔画厚重而不失灵动,字形扁方中见错落,展现出“金石气”与“书卷气”的统一,在艺术理念上,他主张“书贵自然”,认为书法应“师古而不泥古”,强调用笔的“屋漏痕”与“折钗股”,追求“力道藏于毫端,性情见于笔端”的艺术效果,反对“千人一面”的模仿,倡导“以书载道,以艺养心”。
刘家骥的艺术成就斐然,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国际书法交流展,并获“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一等奖、“当代书法名家作品展”金奖等荣誉,他的书法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多幅作品被镌刻于曲阜孔庙、西安碑林等文化圣地,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学术领域,他出版《刘家骥书法集》《楷书技法精讲》《行书创作与临帖》等专著,楷书技法精讲》被多所高校选为书法专业教材,影响了一代书法学习者,他还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研究所所长等职,为推动江苏乃至全国书法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书法教育中,刘家骥提出“三基一创”理念,即“基传统、基技法、基理论,创个性”,他强调“临帖是书法的根基”,要求学生精读经典碑帖,从笔画到结构反复揣摩,做到“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同时注重“字外功”的培养,鼓励学生研习诗词、绘画、哲学,提升综合素养,他常说:“书法不是写字,是写心,写文化。”教学中,他反对“墨守成规”,倡导学生在掌握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个人性情与时代精神进行创作,其学生中,有多人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在全国书法展中屡获佳绩,形成了“刘家骥书法流派”的传承脉络,为书法艺术的延续注入了新鲜血液。
刘家骥艺术年表(部分)
年份 | 事件 |
---|---|
1945 | 出生于河南开封,祖父启蒙书法 |
1963 | 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师从于安澜 |
1972 | 访汉中石门摩崖,研习魏碑 |
1985 | 调入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任教 |
1990 | 作品入选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 |
1995 | 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
2000 | 举办“刘家骥书法展”于中国美术馆 |
2005 | 出版《刘家骥书法集》 |
2010 | 退休,获“江苏省书法教育终身成就奖” |
FAQs:
问:刘家骥的书法风格如何体现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答:刘家骥的书法以传统为根基,创新为灵魂,传统方面,他深研欧楷、魏碑、二王行书等经典,笔法、结体皆有渊源;创新方面,他将魏碑的方笔融入行书线条,将唐楷的严谨与米芾的率意结合,形成“刚柔并济”的独特风格,其楷书在保留欧柳骨力的同时,融入魏碑的雄浑与行书的灵动,既守传统法度,又具时代气息,实现了“师古而出新”的艺术追求。
问:刘家骥在书法教育中强调“字外功”,具体指哪些内容?
答:刘家骥所说的“字外功”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绘画等多学科素养,他认为书法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书法便会沦为“技术游戏”,他要求学生熟读诗词经典,提升文学修养;研习书法史论,理解笔墨背后的文化逻辑;同时涉足绘画,体会“书画同源”的笔墨韵味,他常以苏轼“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告诫学生,强调读书与练笔同等重要,唯有“内外兼修”,方能写出有灵魂的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