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辉,本名辉明远,1952年生于浙江绍兴,是中国当代画坛上一位极具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他的艺术生涯跨越四十余年,从最初研习传统水墨到融合西方现代艺术语言,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新意象”绘画风格,被评论界誉为“连接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的桥梁”。
画家辉的艺术启蒙始于家庭,祖父是绍兴当地小有名气的书画收藏家,家中书房悬挂的明清山水画与碑帖拓片,成为他童年最深刻的视觉记忆,少年时,他常临摹《芥子园画谱》,对传统笔墨的骨法用笔与气韵生动产生浓厚兴趣,1970年代的动荡让他暂时搁下画笔,辗转于工厂与农村,这段经历反而让他对“生活”与“真实”有了更深的体悟——他曾说:“那些在田埂上、车间里的光影与线条,比画谱里的更鲜活,它们教会我艺术要扎根于大地。”
1978年,画家辉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系统研习传统山水与花鸟画,在校期间,他既沉迷于黄公望的“浑厚华滋”、八大山人的“简远空灵”,也对西方印象派的光色表现、立体主义的结构分割产生好奇,这种“双重探索”在他1983年的毕业创作《烟雨绍兴》中初露端倪:画面以传统水墨为底,却用淡彩晕染出江南雨雾的朦胧光感,近景的乌篷船以几何化笔触勾勒,既保留了水墨的写意韵味,又融入了现代构成的张力,这幅作品被学院收藏,也让他获得了“不安分于传统”的标签。
1980年代末,画家辉赴欧洲游学,在巴黎与慕尼黑的艺术馆中,他深入研究了梵高的笔触表现、康定斯基的色彩抽象,以及德国表现主义的情感宣泄,他发现,西方艺术的“主观表达”与东方艺术的“意境营造”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滋养,这一时期,他开始尝试在宣纸上使用丙烯、矿物颜料等综合材料,创作了《欧陆印象》系列,塞纳河畔的晨光》中,他以传统水墨的“破墨法”表现河水的流动,却用厚重的丙烯堆叠出晨曦中教堂的剪影,蓝紫与橙黄的碰撞既充满现代感,又暗合中国传统“水墨氤氲”的审美,这种“材料跨界”在当时颇为大胆,却也让他找到了艺术突破的路径。
1990年代至今,画家辉的创作进入成熟期,形成“新意象”风格,他主张“以心观物,借物写心”,既不拘泥于客观物象的再现,也不陷入纯粹的形式抽象,而是通过提炼自然与生活中的“意象符号”,传递对时间、生命与文化的思考,他的画面常出现“山”“水”“石”“树”等传统元素,却以解构与重组的方式呈现:山可能是破碎的几何体,水可能是流动的色块,树可能是扭曲的线条,但整体构图又遵循“虚实相生”“疏可走马”的传统美学原则,代表作《时光的碎片》(2008年)中,他将江南园林的窗棂、太湖石的轮廓、老墙的肌理等元素打碎,以淡墨、赭石、青蓝等色彩层层叠加,形成如古器物锈迹斑驳的质感,仿佛在诉说历史的沉淀与时光的流逝,这幅作品在2010年上海双年展上引发轰动,被评论家称为“用东方语言讲述现代时间的史诗”。
画家辉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他对艺术教育的推动,他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开设“意象绘画”工作坊,鼓励学生打破画种与材料的界限,他常说:“传统不是束缚,而是起点;创新不是叛逆,而是对传统的延续。”他的学生中,既有坚守水墨的青年画家,也有从事装置、影像的艺术家,都在不同领域践行着他的理念,他还积极参与公益艺术项目,为乡村学校建立艺术教室,让更多孩子接触绘画之美。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画家辉的艺术风格演变,以下表格梳理其不同创作阶段的特点:
创作阶段 | 时间跨度 | 艺术风格特点 | 代表作品 | 探索方向 |
---|---|---|---|---|
传统研习期 | 1970-1983年 | 临摹传统水墨,注重笔墨与气韵 | 《仿石涛山水》《烟雨绍兴》 | 夯实传统基础,探索个人表达 |
中西融合探索期 | 1984-1999年 | 融合西方现代艺术语言,尝试综合材料 | 《欧陆印象》《塞纳河畔的晨光》 | 材料跨界,东西方美学对话 |
新意象成熟期 | 2000年至今 | 提炼意象符号,解构传统元素,强调情感传递 | 《时光的碎片》《山水重构》 | 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
已过古稀之年的画家辉依然坚持创作,每天清晨四点准时走进画室,他的近作《回望》系列,以老绍兴的街巷为题材,用更简练的线条与更纯粹的色彩,勾勒出记忆中的家园,画面中,斑驳的砖墙与鲜活的绿植形成对比,既有对往昔的怀念,也有对当下的关照,正如他在一次访谈中所说:“艺术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我画了一辈子,才明白最珍贵的不是技巧,而是那份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
相关问答FAQs
Q1:画家辉的“新意象”绘画与传统水墨画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A1:画家辉的“新意象”绘画与传统水墨画的核心区别在于“创作逻辑”的转变,传统水墨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通过观察自然物象提炼笔墨程式,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而“新意象”绘画则更侧重“主观情感的符号化”,它将传统元素(如山、水、石)视为“文化符号”而非自然对象,通过解构、重组与材料创新,直接传递艺术家对时间、生命等主题的哲学思考,传统山水画中的“山”是可游可居的自然景观,而画家辉笔下的“山”可能是破碎的几何体,承载的是对历史碎片化的隐喻,这种转变让水墨从“再现自然”走向“表达观念”,更具当代性。
Q2:画家辉在创作中频繁使用综合材料(如丙烯、矿物颜料),这是否背离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精神”?
A2:画家辉认为,综合材料的使用并非背离“笔墨精神”,而是对“笔墨精神”的当代诠释,他强调,“笔墨精神”的核心不是工具本身,而是通过工具传递的“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即画家的生命体验与艺术修养,在他看来,宣纸、毛笔是传统时代的“语言载体”,而在当代,丙烯、矿物颜料等新材料能更好地表达现代人的视觉感受与情感状态,他在《都市律动》系列中使用刮刀与丙烯堆叠,是为了表现都市的快节奏与喧嚣感,这种“厚重的笔触”与传统水墨的“飞白”在精神内核上是一致的,都是艺术家对时代特征的回应,材料只是手段,如何通过材料传递东方美学中的“意境”与“神韵”,才是他坚持的“笔墨精神”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