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石,本名张瑞,1965年出生于山东济南,是当代中国书法界极具影响力的书法家、教育家,其名“水石”取自“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与“坚如磐石,稳如泰山”之意,既暗合书法艺术中刚柔并济的美学追求,也彰显其为人治艺的沉稳品格,自幼受祖父启蒙,祖父为当地私塾先生,精于颜真卿楷书,水石每日临池不辍,从《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入手,打下了坚实的楷书根基,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师从王镛、陈平等书法大家,系统研习书法史、书法美学与创作技法,艺术视野得以极大拓展,毕业后,他并未止步于学院派技法,而是遍游名山大川,寻访碑刻遗迹,于汉隶的雄浑、魏碑的刚劲、二王的飘逸中汲取养分,逐渐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
水石的书法创作以行草、隶书见长,兼及楷、篆,其行草作品取法王羲之的《十七帖》、孙过庭的《书谱》,融合黄庭坚的长枪大戟、王铎的奇崛跌宕,用笔上讲究“屋漏痕”“折钗股”,线条圆劲中见方折,提按分明而富有节奏感;结体上则打破常规,欹正相生,大小错落,既有“险绝”之态,又能复归“平正”,于动态平衡中彰显张力,观其行草,如观行云流水,时而疾驰如骤雨,时而舒缓如清风,字里行间流淌着强烈的情感律动,恰如其师王镛所言“水石的草书,有文人的骨气,更有时代的气息”,其隶书则直追汉风,对《张迁碑》《石门颂》《曹全碑》等汉代名碑反复临摹,深得其“朴拙”“雄强”“灵动”之精髓,他摒弃了清代以来隶书过分“蚕头燕尾”的程式化表达,转而强调笔画的“金石味”,用笔方圆兼备,横画“一波三折”如古松之枝干,捺画“燕尾开张”似大鹏之振翅,结体方正中见险峻,厚重中含灵秀,通篇茂密而不拥挤,疏朗而不松散,呈现出“高华质朴”的审美境界。
为更清晰地展现水石不同书体的艺术特点,以下是其行草与隶书创作要点的对比分析:
书体 | 用笔特点 | 结体特点 | 章法布局 | 情感表达 |
---|---|---|---|---|
行草 | 中锋为主,侧锋为辅,提按转折灵动,线条“屋漏痕”质感强,点画呼应紧密 | 字形欹正相生,大小错落,重心偏移不失平衡,既有王羲之的飘逸,又含王铎的险绝 | 行气贯通,字字顾盼,行距疏密有致,墨色浓淡枯湿变化丰富,形成“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视觉效果 | 情感外露奔放,或激昂如战鼓,或沉静如古潭,常以诗词入书,体现“书为心画”的创作理念 |
隶书 | 方圆兼备,“蚕头燕尾”含而不露,笔画厚重饱满,横画“一波三折”,捺画“燕尾开张” | 方扁为主,间取纵势,中宫收紧,笔画向外辐射,结构紧凑而不呆板,既有《张迁碑》的方劲,又有《曹全碑》的秀逸 | 通篇茂密,行列分明,字距大于行距,强调横向延展感,墨色以浓为主,偶见飞白增添古意 | 情感内敛沉稳,气质浑厚,多书写经典文句,传递庄重典雅的文人气息,体现“书肇于自然”的哲学思考 |
在代表作品方面,水石的行草《赤壁赋》长卷(2016年作)堪称其经典之作,此作纵30厘米,横800厘米,以草书书写苏轼名篇,通篇一气呵成,线条如行云流水,结体奇正相生,墨色由浓转淡再复浓,仿佛将苏轼作赋时的旷达与悲慨融入笔端,作品曾于2018年在“中国书法四十年”大展中展出,被故宫博物院收藏,其隶书《心经》册页(2020年作)则另辟蹊径,每字独立成章,却通过笔意的连贯与整体的疏密呼应,形成“和而不同”的视觉效果,线条如刀凿斧刻,却又不失温润,被中国美术馆列为“当代书法收藏精品”,他还出版有《水石书法集》《隶书技法解析》《当代书法创作研究》等著作,主编《全国中青年书法提名展作品集》,为书法理论的传播与人才的培养做出重要贡献。
水石的艺术理念可概括为“根植传统,守正创新”,他常说:“传统是根,创新是魂,无根之木必枯,无魂之艺必衰。”在教学中,他强调“技道双修”,要求学生先精研一家,再博采众长,最终形成个人风格,他反对“展览体”的刻意雕琢与形式主义,主张书法应回归“抒情达意”的本真,近年来,他积极探索书法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尝试将书法元素融入装置艺术、数字媒体创作,如2023年在上海举办的“墨韵·个展中,他以《兰亭序》为灵感,结合光影技术创作互动装置《兰亭幻境》,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书法艺术的当代魅力,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培养的学生中,多人次在“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书法展”中获奖,成为当代书坛的中坚力量。
水石的艺术成就与社会影响早已超越书法创作本身,他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参与制定《全国书法教育纲要》,推动书法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等公益活动;多次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举办展览、讲学,促进中外书法文化交流;其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等国内外重要机构收藏,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如评论家所言:“水石的书法,既有古人的风骨,又有时代的气息,他用笔墨连接起传统与现代,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FAQs
-
问:水石先生的书法风格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重要的影响因素?
答:水石的书法风格形成经历“童年启蒙—系统学习—融合创新”三个阶段,童年随祖父习颜楷,奠定端正用笔基础;大学师从王镛、陈平,系统研习汉隶、魏碑,形成朴拙书风;中年研习行草,融合王羲之、王铎笔意,最终形成“雄强灵秀、古拙流畅”的个人面貌,重要影响因素包括家学渊源、名师指导、对传统的深入临摹以及对当代审美的敏锐把握。 -
问:初学者学习书法,可以从水石先生的作品中借鉴哪些方面?
答:初学者可从水石作品中借鉴三点:一是笔法的规范性,如隶书“蚕头燕尾”的起收笔、行草的提按转折,需先临摹其精准用笔;二是结体的规律性,如隶书的方扁结构、行草的欹正变化,掌握字形平衡法则;三是章法的整体性,学习其疏密对比、墨色变化,培养对通篇节奏的把控,建议先从其隶书作品入手,因隶书结构相对稳定,利于打基础,再过渡到行草提升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