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力与势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书法需求 正文

书法艺术中,“力”与“势”是贯穿始终的核心审美要素,二者相互依存、彼此生发,共同构筑起书法的生命力与感染力,从点画的质感、字形的姿态,到篇章的气韵,“力”是筋骨,“势”是血脉,唯有筋骨强健、血脉贯通,方能成就书法的“形神兼备”。

书法的力与势

“力”:书法的筋骨与质感

“力”在书法中并非简单的物理力量,而是通过笔墨技巧凝聚于点画中的内在张力与生命力,古人论书,常以“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形容“力”的深厚,这种“力”是书家精神、技巧与工具材料高度融合的产物,具体表现为点画的质感、结构与墨法的力度感。

从笔法看,“力”的核心在于“中锋用笔”与“提按顿挫”,中锋行笔,笔锋常在点画中线运行,墨汁均匀渗入纸纤维,形成“锥画沙”般的浑厚质感,如颜真卿《多宝塔碑》横画起笔的“藏锋逆入”,笔锋含蓄内敛,行笔时“力”聚于锋端,收笔时“回锋护尾”,使点画如绵里裹铁,柔中带刚,而提按顿挫则是“力”的节奏变化:提笔则“力”聚锋尖,如悬针竖的轻快收束;按笔则“力”沉纸背,如颜体“大”字的横画中段饱满厚重;顿笔则“力”聚瞬间,如捺画的“顿笔出锋”,如刀斫斧劈,斩钉截铁。

结构中的“力”体现为“内擫”与“外拓”的张力,内擫如欧阳询《九成宫》,“中宫收紧,笔画向内凝聚”,形成“万毫齐力”的紧凑感;外拓如苏轼《黄州寒食帖》,笔画向外舒展,如“风樯阵马”,在开合间展现“扛鼎之力”,墨法的浓淡枯湿亦含“力”道:浓墨如“高山坠石”,厚重沉实;枯墨如“万岁枯藤”,苍劲老辣,渴笔飞白处,笔与纸摩擦生“力”,更显萧散简远。

“势”:书法的气韵与动态

“势”是书法中超越点画本身的动态趋势,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顾盼、承转启合的生命律动,古人云“书尚势”,“势”使静态的文字转化为流动的意象,如行云流水,如舞者蹈虚,赋予书法以“气韵生动”的审美境界。

“势”始于单字的“字势”,每个字都有独特的姿态:或欹侧取势,如王羲之《兰亭序》之“之”字,左轻右重,如危峰坠石;或平正求稳,如《张迁碑》之“安”字,横平竖直,如磐石立地;或伸缩变化,如怀素《自叙帖》之“动”字,撇捺舒展,如惊蛇入草,字势的“欹正相生”“俯仰顾盼”,使单个字在平衡中打破平衡,形成动态张力。

书法的力与势

“势”成于行气的“行势”,书法作品中,字与字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牵丝引带”“笔断意连”形成行气,王羲之《兰亭序》中“永和九年”四字,“永”字末笔牵丝带出“和”字起笔,“九”字收笔与“年”字起笔呼应,如“轻舟快桨,顺流而下”;而行与行之间,或左密右疏,或上紧下松,形成“错落有致”的节奏,如《祭侄文稿》中第二行“尔父”二字紧密,第三行“承叔”二字疏朗,行气贯通,如呼吸吐纳,自然天成。

“势”终于篇章的“篇势”,整幅作品的“势”是书家情感与章法布局的综合体现:草书如怀素《自叙帖》,通篇一气呵成,笔势连绵不绝,如“骤雨旋风”,情感奔涌;楷书如欧阳询《九成宫》,虽字字独立,但通过“轴线摆动”“字距行距变化”,形成“静中寓动”的篇势;行书如苏轼《黄州寒食帖》,从压抑到舒展,笔势由“凝重”到“奔放”,情感起伏与章法节奏高度统一,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力”与“势”的辩证统一

“力”与“势”并非割裂存在,而是“体用不二”的辩证关系:“力”为“势”之基,“势”为“力”之用;无“力”则“势”弱,无“势”则“力”散。

“力”是“势”的内在支撑,王羲之《兰亭序》的“行云流水”,看似飘逸,实则每个点画都含“力”道:如“曲”字的竖弯钩,笔力内擫,如“弯弓待发”;“畅”字的撇捺,力送笔尖,如“犀象挽筋”,正是这种“力”的存在,使“势”不流于浮滑,而是“刚健含婀娜”的厚重之美。

“势”是“力”的外在延伸,颜真卿《祭侄文稿》的“雄浑之气”,源于其“力”沉墨骨,而“势”的跌宕(如“贼臣不救”四字的笔势突变),使“力”的情感张力得以释放,达到“心画心声”的艺术感染力,二者如阴阳相生,共同构建书法的“骨气乃形之本”与“气韵必在生知”的审美高度。

书法的力与势

维度 “力”的体现 “势”的体现 二者关系
核心内涵 点画的内在张力、筋骨质感 字与字的动态趋势、篇章气韵 “力”为体,“势”为用
技法表现 中锋用笔、提按顿挫、墨法浓枯 字势欹正、行气呼应、章法疏密 “力”聚于点,“势”贯于篇
审美效果 浑厚、苍劲、沉着(如“屋漏痕”) 流畅、奔放、灵动(如“行云流水”) “力”足则“势”稳,“势”活则“力”显
典型书家 颜真卿(雄浑)、柳公权(骨力) 王羲之(飘逸)、怀素(奔放) 颜“力”胜,王“势”长,相辅相成

FAQs

问题1:书法中常说“力透纸背”,具体指什么?如何通过技法实现?
“力透纸背”并非指物理上的穿透,而是形容点画在纸面上形成的“深重感”——观者能透过笔墨感受到笔锋入纸的深度与力度,如“刻入木板”般坚实,实现技法需把握三点:一是“逆入平出”,起笔时笔锋逆锋藏入,如“勒马缰”,积蓄力量后再行笔;二是“中锋为主”,笔锋常在点画中线运行,使墨汁均匀渗入纸纤维,避免侧锋单薄;三是“涩行求阻”,行笔时笔锋与纸面产生适度摩擦,如“屋漏痕”般自然滞涩,而非滑腻,如颜真卿《颜勤礼碑》横画,起笔逆锋,中锋行笔时略带“战笔”,收笔回锋,使点画如“绵里裹铁”,力感内蕴。

问题2:初学者如何把握书法作品的“势”?如何避免“势”的散乱?
初学者把握“势”需从“三势”入手:单字练“字势”,先观察范字“重心”(如“中”字竖画居中,“心”字卧钩托底),通过“欹侧”打破呆板(如“方”字写成“亻”旁右倾,右部“万”字向右舒展);行气练“行势”,临摹时注意“牵丝”(字间连带)与“顾盼”(笔画朝向),如临《兰亭序》“之”字部首,观察前一字末笔如何引出后一字起笔,形成“笔断意连”;章法练“篇势”,先定“轴线”(一行字的中心线),通过轴线摆动(如左斜—右斜—直立)避免行气僵直,避免“势”散乱的关键是“贯气”:书写时呼吸与笔速同步(情感激烈处笔疾,沉静处笔缓),同时关注“字眼”(每行核心字)的突出,使“势”有主次、有节奏,如“众星捧月”般聚焦。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灯光照射翡翠
« 上一篇 今天
包翡翠戒指图片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