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石伽(1906-1985),名伽,字石伽,号西泠申人、野蘋室主,浙江杭州人,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国画家、教育家,尤以山水画和墨竹画享誉画坛,作为浙江画坛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扎根传统又勇于创新,将文人画的笔墨意趣与江南山水的灵秀气质相融合,形成了苍劲秀润、清新典雅的艺术风格,其作品不仅记录了时代变迁中的自然与人文风貌,更对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申石伽的艺术之路始于江南文脉的浸润,他出生于杭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耽于书画,早年随父研习诗文书画,后拜入近代山水画大家汤涤(定之)门下,系统学习宋元以来的传统笔墨,汤涤的“以书入画”理念对其影响深远,加之他常临摹故宫南迁古画,于黄公望的“浑厚华滋”、王蒙的“繁密郁茂”、石涛的“纵恣奇崛”中汲取养分,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根基,青年时期,申石伽活跃于沪杭画坛,与潘天寿、吴茀之等名家交游,在切磋画艺中逐渐明确“师古人更要师造化”的艺术主张,他多次遍游江南名胜,实地写生,将西湖的烟雨空蒙、富春江的清流激湍、天目山的苍茫雄奇融入画中,使传统笔墨与自然生机相得益彰。
在艺术风格上,申石伽的山水画以“苍劲中见秀润,浑厚中显空灵”著称,他擅长运用披麻皴、解索皴表现江南山石的肌理,线条刚劲而不失灵动,墨色上讲究“墨分五色”,常以淡墨为基调,辅以浓墨点苔,形成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其构图多取平远、高远结合之法,画面疏密有致,虚实相生,既有传统文人画的“逸气”,又不乏对现实景物的生动捕捉,例如他笔下的《西湖十景图》,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苏堤春晓、断桥残雪等经典景致,湖水微波荡漾,山色空蒙氤氲,将江南的柔美与诗意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富春山居图》系列,则融入了黄公望的笔意,又以写生之景注入时代气息,山势连绵起伏,江水蜿蜒东流,笔墨老辣而不失清新,被誉为“当代富春山图的经典演绎”。
除了山水画,申石伽的墨竹画亦成就斐然,他笔下的墨竹,取法文同、郑燮,又融入自家“以书写竹”的理念,强调“一枝一叶总关情”,他主张画竹需“先立竹意于胸中”,通过提按顿挫的笔法,表现竹子的挺拔、坚韧与清雅,或浓或淡的墨色间,竹叶的向背、疏密、聚散皆得自然之趣,被誉为“江南竹王”,其《墨竹图》常题写自作诗词,诗书画印相映成趣,既有文人画的高逸品格,又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气节的坚守。
作为教育家,申石伽毕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教学与传播,他先后在杭州国立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院校任教,主张“画理与画法并重,传统与创新结合”,其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引导,强调学生从临摹入手,深入理解传统笔墨的规律,再通过写生将传统转化为个人语言,他编写的《中国画技法浅说》《申石伽山水画谱》等教材,系统梳理了中国画的基础理论与技法,成为无数后学者的入门指南,他还积极参与书画社团活动,曾任西泠印社社员、浙江画院画师、杭州国画院顾问等职,为推动浙江乃至全国中国画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申石伽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作品与教学上,更在于他对传统艺术的坚守与创新,在20世纪中国画“中西融合”与“革传统”的思潮中,他始终坚持以笔墨为核心,在传承中求发展,将时代精神融入传统形式,使中国画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生机,他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上海美术馆等机构收藏,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绘画的重要史料。
以下为申石伽艺术创作分期与风格特点简表:
时期 | 时间跨度 | 代表作品 | 风格特点 |
---|---|---|---|
早期 | 1920s-1940s | 《仿黄公富春山图》《西湖小景》 | 师承传统,笔墨精谨,注重对宋元画风的临摹与继承,风格清雅秀润。 |
中期 | 1950s-1970s | 《新安江水库图》《井冈山颂》 | 融入写生,笔墨苍劲,构图开阔,既保留传统笔墨韵味,又体现时代新貌。 |
晚期 | 1980s | 《墨竹长卷》《西湖十景图》 | 笔墨老辣,意境深远,形成“苍劲秀润、诗书画印一体”的个人面貌,艺术达到高峰。 |
相关问答FAQs
Q1:申石伽的山水画与同时代其他画家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A1:申石伽的山水画独特之处在于“江南文脉与时代气息的深度融合”,与同时代画家相比,他既不同于傅抱石、李可染的“革新派”风格(以皴法创新和光影表现为特色),也不同于齐白石、黄宾虹的“大写意”或“重笔墨”路径,他更注重在传统文人画框架内注入江南山水的地域特色与生活情趣,笔墨上以“秀润”为基调,强调线条的韵律与墨色的层次,构图上虚实相生,既有传统“三远法”的严谨,又不乏对自然景诗意的提炼,他将西湖、富春江等江南题材反复提炼,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标识的艺术符号,这是其区别于其他画家的显著标志。
Q2:申石伽在艺术教育上有哪些重要理念?这些理念对当代中国画教育有何启示?
A2:申石伽的艺术教育理念核心是“传统为基、写生为桥、创新为魂”,他主张“先师古人,后师造化”,强调通过临摹掌握传统笔墨规律,再以写生将传统与自然结合,最终形成个人风格;他注重“画理与画法并重”,认为技法需建立在对中国画本质规律的理解之上,而非单纯的技术训练,这些理念对当代中国画教育的启示在于:在全球化与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画教育仍需坚守传统文脉,避免盲目追求“创新”而失其根本;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从自然与现实中汲取灵感,使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而非成为僵化的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