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国杯”作为以“家国”为精神内核、以书画艺术为载体的全国性文化品牌活动,自创办以来始终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民族复兴力量的时代使命,它不仅是一场书画艺术的盛会,更是一次家国情怀的深度抒写,通过笔墨丹青连接历史与现实,沟通个体与国家,成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书画家国杯”的诞生,源于对“文以载道”传统的当代诠释,在文化强国建设的背景下,赛事以“笔墨写家国,丹青绘初心”为宗旨,鼓励创作者将个人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用书画作品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赛事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等权威机构联合主办,自2018年首届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五届,累计收到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及海外华人书画作品超10万件,参与年龄跨度从8岁至92岁,覆盖专业艺术家、书画爱好者、青少年学生等多元群体,形成了“全民参与、名家引领、代际传承”的鲜明特色。
赛事的核心在于“家国”主题的深度挖掘与艺术化表达,参赛作品题材广泛,既包括对祖国山河的礼赞,如《黄河颂》《长城长》等以雄浑笔墨展现中华大地的壮美;也有对历史英雄的缅怀,如《屈原行吟》《岳飞抗金图》等通过传统人物画传递家国情怀;更有对时代变迁的记录,如《脱贫攻坚图》《抗疫英雄谱》等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将笔墨对准普通人的奋斗故事,让家国情怀具象化、生活化,在艺术形式上,赛事兼容并蓄,涵盖书法真草隶篆各体、国画人物山水花鸟各科,既鼓励对传统笔墨的坚守,也支持创新性表达,如2023年第五届赛事中,青年艺术家创作的数字书画作品《星辰大海》,将传统水墨与科技元素结合,以“航天梦”诠释“中国梦”,引发广泛共鸣。
“书画家国杯”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作品质量上,更在于其构建的“赛事+传播+传承”生态体系,赛事期间,通过全国20余个城市巡展、线上云展厅、公益讲座等形式,让优秀作品走进校园、社区、乡村,累计受众超千万人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赛事发起“书画润童心”计划,组织书画名家走进偏远地区学校,捐赠作品、开设工作坊,目前已建立32所“书画家国特色学校”,让青少年在笔墨中感受家国情怀,赛事还与海外华人社团合作,在纽约、巴黎、东京等地举办“中国书画中的家国情怀”特展,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为更直观呈现赛事发展脉络,以下为“书画家国杯”历届核心数据概览:
届数 | 举办年份 | 参赛人数 | 作品数量 | 青少年占比 | 海外华人参与比例 | 重点主题方向 |
---|---|---|---|---|---|---|
第一届 | 2018年 | 2万 | 5万 | 28% | 8% | 改革开放成就、传统文化复兴 |
第二届 | 2020年 | 8万 | 1万 | 32% | 10% | 全面小康、抗击疫情 |
第三届 | 2021年 | 3万 | 8万 | 35% | 12% | 红色文化、建党百年 |
第四届 | 2022年 | 5万 | 0万 | 38% | 15% | 生态文明、乡村振兴 |
第五届 | 2023年 | 8万 | 3万 | 40% | 18% | 科技创新、民族复兴 |
“书画家国杯”的价值,在于它让家国情怀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艺术作品,在专业评审环节,赛事始终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标准,由沈鹏、冯远等艺术大家组成评审委员会,既看重作品的文化内涵,也注重笔墨语言的创新表达,这种“双轮驱动”的理念,催生了一批既有传统底蕴又具时代气息的佳作,如书法作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选段摘抄,以行草书展现理论之美;国画作品《塞罕坝的春天》,用重彩技法描绘“荒原变林海”的生态奇迹,实现了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书画家国杯”将继续以笔墨为媒,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赛事将拓展“书画+科技”“书画+文旅”等新形态,通过VR展览、元宇宙书画馆等形式吸引年轻群体;同时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让中国书画中的家国情怀成为连接世界的精神纽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化力量。
FAQs
问:普通书画爱好者如何参与“书画家国杯”?是否需要专业资质?
答:“书画家国杯”面向所有热爱书画艺术的个人开放,不设专业门槛限制,参赛者可通过赛事官方网站或合作机构(如各地书画协会、艺术院校)提交作品,作品需为原创,主题紧扣“家国”范畴,内容积极向上,投稿时需填写个人信息、作品说明及创作理念,青少年组可由监护人协助提交,赛事设有专业组、业余组、青少年组等不同组别,确保公平性,真正实现“全民参与、以艺会友”。
问:“书画家国杯”的评选标准是什么?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
答:评选标准主要围绕“主题契合度、艺术表现力、文化内涵”三个维度展开:主题需体现家国情怀,反映时代精神;艺术上要求笔墨技法娴熟,构图完整,具有个人风格;文化内涵则强调作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上,评审会既肯定对传统笔墨的坚守(如书法中的“碑帖融合”、国画中的“写意精神”),也鼓励创新性表达(如材料实验、题材拓展、科技融合),但核心是“守正创新”——在尊重传统规律的基础上,赋予作品当代生命力,避免为创新而创新的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