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学孟,学孟子之道还是孟氏之艺?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
位置: 首页 画家需求 正文

书画家学孟,是传统艺术创作中一个极具深意的命题,这里的“学孟”,并非简单指学习某位名为“孟”的书画家技法,而是指向对孟子思想的体悟与践行——将孟子哲学中的精神内核融入书画创作,以笔墨承载“仁”“义”“浩然之气”等儒家价值,使作品既具艺术美感,又含人文深度,在书画史上,从宋元文人的“士气”到明清画家的“风骨”,孟子思想始终是滋养创作者精神土壤的重要养分。

书画家学孟

孟子思想的核心在于“性善论”与“养气说”,他认为人性本有“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此乃仁义礼智的萌芽;而“浩然之气”则是通过“集义所生”的至大至刚的精神状态,需通过“知言养气”的长期修养方能达成,这对书画家的启示在于:创作不仅是技法的锤炼,更是心性的涵养,技法为“用”,心性为“体”,无体则用不立,无心则笔无魂,正如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读万卷书”便是对孟子“知言”的呼应——通过研习经典涵养见识,以辨别是非、涵养胸中丘壑;而“行万里路”则是对“集义”的践行,在体察民情、感受天地中积累浩然之气,使笔下山水、花鸟、人物皆能“气韵生动”。

具体而言,书画家学孟可从三个维度展开,其一,以“民本思想”观照现实题材,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在书画创作中体现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清代郑板桥以书画闻名,其画竹常题“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正是将孟子的民本思想融入笔墨,他笔下的竹子,不再是文人雅士案头的清供,而是带有“秋风昨夜窗前过”的寒凉意味,隐喻百姓生活的艰辛,这种“为生民而画”的创作自觉,正是孟子“忧民之忧”的艺术转化,当代书画家亦当如此,无论是描绘乡村振兴的新貌,还是刻画市井小民的日常,唯有心怀“民本”,作品才能触动人心,避免沦为无病呻吟的技巧展示。

其二,以“浩然之气”塑造作品风骨,孟子所言“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对书画创作的启示在于:作品的气韵源于创作者的精神境界,北宋画家李成画山水,善用“墨法”营造荒寒萧瑟之境,其《读碑窠石图》中,孤立的石碑、枯树与荒远的背景,传递出一种苍劲悲凉之气,这正是他身处乱世却坚守气节的精神写照,明代徐渭的泼墨大写意,以狂放不羁的笔触宣泄内心愤懑,其《墨葡萄图》题诗“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看似潦倒,实则蕴含“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精神,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创作者将个人修养与时代精神熔铸于笔墨,使线条、墨色乃至构图皆成为“浩然之气”的外化,反之,若创作者心浮气躁、追名逐利,笔下则易流甜俗、匠气,难有传世之力。

其三,以“知言养气”涵养创作心性,孟子强调“波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意为要辨别言语中的偏颇、过度、邪僻和逃避,这种“知言”的能力,对书画家而言,是对艺术本质的清醒认知——何为“雅”,何为“俗”,何为“创新”,何为“守旧”。“养气”需通过长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读书以明理,临古以得法,游历以广识,静坐以凝神,元代画家倪瓒之所以能开创“逸品”画风,与其“洁癖”般的性情密不可分,而这种性情正是他长期“养气”的结果——他避居乡野,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以“写胸中逸气”为创作宗旨,其画中一河两岸的构图、折带皴的笔法,皆清冷疏简,无半点尘俗之气,这种“心手相应”的创作状态,正是孟子“养气”思想在书画中的极致体现。

书画家学孟

以下表格归纳了孟子思想核心范畴与书画创作的对应关系:

孟子思想核心范畴 内涵解读 书画创作中的体现 代表书画家/作品
民本思想 “民为贵”,关注民生疾苦 题材贴近现实,以书画反映社会关怀 郑板桥《墨竹图》、徐悲鸿《愚公移山》
浩然之气 “至大至刚”,集义所生的精神境界 作品气韵生动,线条墨色充满力量与骨力 李成《读碑窠石图》、徐渭《墨葡萄图》
知言养气 辨别是非,涵养心性 创作心态沉静,避免俗媚,追求雅正 倪瓒《容膝斋图》、董其昌《秋兴八景图》

当代书画家学孟,更需注意创造性转化,孟子思想诞生于封建社会,其具体主张需结合时代精神进行扬弃——“民本思想”可升华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浩然之气”可体现为新时代艺术家的文化自信与担当,避免将“学孟”变成僵化的道德说教,而是要让孟子精神成为滋养创作的“源头活水”:在技法上,既传承古法,又勇于创新;在内容上,既扎根传统,又反映时代;在精神上,既追求个人风格,又肩负社会责任,唯有如此,书画作品才能真正实现“文以载道”的价值,让笔墨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关问答FAQs

Q1:书画家“学孟”是否意味着要复古或直接照搬孟子思想?
A1:并非如此。“学孟”的核心是学习孟子思想的精神内核,而非形式上的复古或照搬,孟子思想中的“民本”“浩然之气”“知言养气”等理念,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书画家应结合当代语境进行创造性转化:将“民本思想”转化为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关注,用笔墨反映人民的生活与情感;将“浩然之气”转化为文化自信与艺术创新的精神动力,在传承传统的同时融入时代审美,关键是“取其神”而非“泥其形”,让孟子思想成为个人艺术成长的“养分”,而非束缚创新的“枷锁”。

书画家学孟

Q2:普通书画爱好者如何从孟子思想中汲取创作灵感?
A2:对于普通爱好者而言,“学孟”可从日常修养与创作实践两方面入手,在修养上,可通过阅读《孟子》等经典,理解“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等“四端”内涵,培养对真善美的感知力,提升心性境界——画花鸟时体会“万物皆备于我”的天地情怀,写字时感悟“浩然之气”对线条力量的要求,在创作中,尝试将孟子思想融入具体题材:如画竹时可学习郑板桥“民间疾苦声”的现实关怀,作山水时可效仿李成“荒寒中见骨力”的精神表达,不必刻意追求宏大叙事,哪怕是小品创作,若能体现一丝“义”的坚守或“善”的流露,便是“学孟”的生动实践。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书画家墨号的起源与独特内涵是什么?它为何成为艺术的重要标识?
« 上一篇 今天
翡翠立体羊图片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