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的星空中,肖春来以其独特的“碑帖融合”风貌,成为连接传统与创新的重要坐标,他的书法植根于秦汉碑刻的雄浑,又浸润于魏晋帖学的灵动,在笔墨间构建出既有金石气韵又不失书卷意趣的艺术世界,作为兼具创作实力与教育影响力的书法家,肖春来的艺术实践不仅深化了书法本体的探索,更为当代书法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
肖春来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自幼浸润于传统文化氛围,幼时随祖父描红摹帖,奠定书法启蒙,其祖父擅写欧楷,严谨的法度成为他最早的艺术记忆,12岁拜入当地名师门下,系统学习楷书,从欧阳询《九成宫》入手,兼习颜真卿《多宝塔碑》,打下了坚实的楷书基础,青年时期,他考入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正式开启专业学习生涯,在校期间,他遍临秦汉碑刻,如《张迁碑》《曹全碑》的朴拙,《石门颂》的恣肆,同时深入研习二王行草、米芾《蜀素帖》等帖学经典,形成了“以碑筑骨,以帖养气”的学习路径,30岁后,他的艺术风格逐渐成熟,提出“碑为体,帖为用,心为源”的创作理念,将碑刻的方笔、厚重与帖学的圆转、流畅相融合,形成了雄强中见灵秀、端庄寓于生动的个人风貌。
肖春来的书法艺术,核心在于对“碑帖融合”的创造性转化,在笔法上,他既取碑刻的“折钗股”“屋漏痕”,以方笔为主,转折处刚劲果敢,线条如刀劈斧凿,充满力量感;又融入帖学的“锥画沙”“印印泥”,圆转处含蓄蕴藉,线条如绵里裹铁,富有弹性,其楷书笔法,融合魏碑的方峻与唐楷的谨严,如《龙门二十品》的方笔起收,搭配欧阳询的间架结构,既显雄强,又不失端庄,行书笔法则以“二王”为根基,加入米芾的“刷字”意趣,线条流动如行云,转折处带欹侧之势,形成“动中寓静”的独特节奏,结构上,他讲究“奇正相生”,楷书结构严整,中宫紧收,笔画舒展,如《九成宫》的险绝,却通过重心调整达到平衡;行书结构则打破常规,左右错落,大小参差,如《兰亭序》的自然天成,又融入《蜀素帖》的欹侧多姿,形成“平中见奇,奇中守正”的视觉效果,章法布局上,他注重虚实相生,疏密有致,楷书作品字字独立,行气贯通,如列阵布兵,秩序井然;行草作品则字字连带,墨色浓淡相间,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墨法上,他善用“浓淡干湿”,枯笔飞白处如苍松劲柏,湿笔浑厚处如云霞满纸,形成“燥润相济,血肉丰满”的墨韵,为更直观展现其不同书体的风格特点,可参考下表:
书体 | 代表碑帖基础 | 风格特点 | 代表作品 |
---|---|---|---|
楷书 | 《张迁碑》《九成宫》 | 方笔为主,雄强端庄,中宫紧收,笔画舒展 | 《心经》《千字文》 |
行书 | 《兰亭序》《蜀素帖》 | 圆转流畅,欹侧多姿,字字连带,墨色变化 | 《赤壁赋》《醉翁亭记》 |
草书 | 《古诗四帖》《自叙帖》 | 狂放不失法度,线条连绵,气势磅礴,节奏明快 | 《将进酒》《春江花月夜》 |
肖春来的书法艺术得到了业内广泛认可,其作品数十次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书法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等国家级展览,并多次获金奖、银奖,2010年,其楷书作品《心经》获“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一等奖,成为其艺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他还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专业机构收藏,在学术研究方面,他著有《碑帖融合的实践与思考》《楷书技法解析》等专著,发表论文数十篇,系统阐述了“碑帖融合”的创作理念,作为书法教育家,肖春来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某某省书法院院长,同时创办“春来书法工作室”,培养学员千余人,其中多人次在全国书法展中获奖,他积极推动书法进校园、进社区,通过公益讲座、现场演示等形式,让更多人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为书法艺术的普及与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肖春来的代表作品涵盖楷、行、草诸体,充分展现其艺术风貌,楷书作品《心经》(楷书,2015年创作),纸本,纵138cm,横69cm,内容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作取法《张迁碑》的方笔起收,笔画如刀刻斧凿,刚劲有力;结体借鉴欧阳询《九成宫》的严谨,中宫收紧,向四周辐射,既显端庄稳重,又不失灵动变化,墨色上以浓墨为主,间以淡墨过渡,线条厚重而不失层次,整体气息静穆安详,体现了“楷书贵在静气”的艺术追求,行书作品《赤壁赋》(行书,2018年创作),纸本,纵180cm,横97cm,内容为苏轼《前赤壁赋》,此作以《兰亭序》为根基,融入米芾《蜀素帖》的欹侧笔意,线条流动如行云,转折处带提按变化,节奏明快,章法上采用“竖行排列,字距紧密,行距疏朗”的形式,字字连带,墨色由浓转淡再由淡转浓,形成“燥润相济”的视觉效果,展现出“行云流水”的自然之美,草书作品《将进酒》(草书,2020年创作),纸本,纵248cm,横129cm,内容为李白《将进酒》,此作取法张旭《古诗四帖》的狂放与怀素《自叙帖》的圆劲,线条连绵不断,如惊蛇入草,如飞鸟出林;字形大小错落,欹侧多姿,“君不见”三字以大字开篇,气势磅礴,“千金散尽还复来”则以连绵笔法一气呵成,情感跌宕起伏,整体布局疏密有致,墨色浓淡相间,展现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感染力,具体作品信息如下表:
作品名称 | 书体 | 创作年代 | 尺寸(cm) | 风格特点 | 艺术价值 |
---|---|---|---|---|---|
《心经》 | 楷书 | 2015年 | 138×69 | 方笔雄强,端庄静穆,墨色厚重 | 体现楷书“静气”与“法度”,融合碑帖典范 |
《赤壁赋》 | 行书 | 2018年 | 180×97 | 圆转流畅,欹侧多姿,墨色变化 | 展现行书“行云流水”的自然韵律与节奏美 |
《将进酒》 | 草书 | 2020年 | 248×129 | 狂放不失法度,线条连绵,气势磅礴 | 体现草书“抒情性”与“形式美”,情感表达强烈 |
FAQs
肖春来书法的“碑帖融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解答:肖春来的“碑帖融合”并非简单的碑刻与帖学的叠加,而是在深刻理解两者美学特质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首先在笔法上,他融合碑刻的“方笔”与帖学的“圆笔”,如楷书用方笔起收体现金石气韵,转折处则以圆笔过渡增加流畅感;行书则以圆转为主,辅以方笔的刚劲,形成“刚柔并济”的线条质感,其次在结构上,他取碑刻的“朴拙”与帖学的“灵动”,楷书结构既保留魏碑的方整,又通过笔画长短、疏密的变化增加生动性;行书结构打破碑刻的严谨,融入帖学的欹侧多姿,形成“奇正相生”的视觉效果,最后在意境上,他以碑刻的“雄浑”为基调,注入帖学的“书卷气”,使作品既有金石的厚重感,又不失文人的雅致,实现了“形式美”与“意境美”的统一。
初学者学习肖春来书法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解答:初学者学习肖春来书法,建议遵循“先基础,再融合;先形似,再神似”的原则,应打好传统基础,先临摹经典碑帖,如楷书从欧阳询《九成宫》、颜真卿《多宝塔碑》入手,行书从《兰亭序》《圣教序》开始,掌握基本笔法和结构,再逐步接触魏碑、米芾等碑帖融合风格的作品,在临摹肖春来作品时,不宜直接追求其“碑帖融合”的复杂面貌,可先从其楷书入手,分析其方笔与圆笔的结合方式,中宫收紧与笔画舒展的结构特点;再过渡到行书,重点把握其线条的流动性和墨色的变化,要注重“读帖”与“临帖”结合,不仅临摹其形,更要理解其艺术理念,如“碑为体,帖为用”的创作思想,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建议多参加书法实践,如参加公益讲座、临摹展等,在交流中提升技艺,避免陷入“为融合而融合”的形式误区,真正做到“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失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