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取势”,是笔墨之外的灵魂所系,是超越点画形态的动态生命力,古人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此“散”并非散漫,而是对“势”的捕捉与驾驭,所谓“势”,是笔锋运转的轨迹、字与字之间的呼应、整幅作品的气韵流动,它如山间奔流之水、风中摇曳之枝,既有方向感,又有张力感,书法若失“势”,则如泥塑木雕,虽具形骸却无生气;得“势”则能“字外有字”,让静态的笔墨产生动态的美感。
取势是区分“写字”与“书法”的关键,写字以“正确”为目标,而书法以“动人”为核心,“势”正是动人的源泉,从单字看,“势”让点画之间形成“顾盼生姿”的关系,如“永”字八法,点如坠石、横若勒马,每一笔都为下一笔蓄势,最终形成“八面拱心”的稳定感;从整幅看,“势”通过行气的连贯、大小的错落、墨色的浓淡,构建起“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节奏,让读者在笔墨的起伏中感受到书家的情绪流动。
取势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具体的技法之上,历代书家在实践中归纳出多种取势方法:
技法名称 | 具体操作 | 经典案例 |
---|---|---|
笔势呼应 | 起笔为“因”,收笔为“果”,通过“藏锋露锋”“提按顿挫”使笔势连贯,如“横”的起笔为“勒”,收笔为“驻”,为下一笔“竖”蓄势。 | 王羲之《兰亭序》中“之”字,三点水以“挑”代“点”,与右半部分“捺”形成“逆入平出”的呼应,势如流水。 |
字势欹侧 | 在端正中制造险峻,通过“左欹右斜”“上密下疏”打破平衡,再通过“笔势救应”回归稳定,形成“险中求稳”的张力。 | 欧阳询《九成宫》“欧体”以“险绝”著称,如“泉”字“白部”右倾,“水部”以“竖钩”左拉,形成“动中寓静”的势。 |
行气连贯 | 字与字之间通过“牵丝引带”“大小错落”“墨色枯润”形成“行云流水”的节奏,如行书“牵丝”虽细,却能串联整篇气脉。 | 王献之《中秋帖》“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数字,笔断意连,“复”与“不”的牵丝如游丝袅袅,势不可挡。 |
墨势变化 | 通过“浓淡干湿”的对比制造层次,“浓”为实势,“淡”为虚势,“干”为飞白势,“湿”为涨墨势,形成“虚实相生”的韵律。 | 董其昌行善用“淡墨”,其《行草书卷》中“墨气淋漓”处似云烟缭绕,“枯笔飞白”处如老藤缠枝,墨势与笔势相辅相成。 |
不同书体对“势”的诠释各有侧重:篆书取“圆势”,线条如“玉箸”般均匀圆润,以“中锋行笔”形成内敛的“静势”;隶书取“横势”,“蚕头燕尾”的波磔向左右舒展,如《曹全碑》的“扁平开阔”,体现“庄重中的流动感”;楷书取“正势”,但并非刻板,如颜真卿《多宝塔碑》“横轻竖重”的对比,形成“端庄中见灵动”的势;行草书取“动势”,“连绵”与“断笔”交替,如怀素《自叙帖》“骤雨旋风”般的线条,将“势”推向极致,达到“心手双畅”的境界。
历代书家对“势”的追求从未停歇,王羲之在《书论》中强调“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其《兰亭序》的“行气”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自然天成;米芾以“刷字”著称,取势“八面出锋”,如《蜀素帖》“刷”出的线条,迅疾如风,充满张力;董其昌提出“以势为主”,主张“熟后求生”,在“生涩”中取“古势”,形成“淡远空灵”的个人风格,可以说,“势”的演变,正是书法史发展的核心脉络。
书法中的取势,是“形”与“神”的桥梁,是技法与情感的融合,它要求书家不仅掌握点画的“形”,更要捕捉笔墨背后的“势”,让每一笔都成为“势”的起点,让每一个字都成为“势”的延续,唯有如此,书法才能超越“写字”的层面,成为承载文化精神的艺术。
FAQs
问:取势与用笔的关系是什么?
答:取势是用笔的升华,用笔是基础,包括中锋、侧锋、提按、顿挫等技法,是“势”的物质载体;取势是用笔的目的,是通过用笔的技巧让笔墨产生动态感和生命力,没有用笔的精准,“势”便无从谈起;没有取的意识,用笔则沦为机械的“描画”,二者如同“骨”与“气”,骨立气生,缺一不可。
问:初学者如何练习取势?
答:初学者可从“三步走”入手:第一步“读帖”,观察经典作品中笔画的“起承转合”和字与字的“呼应关系”,如王羲之《兰亭序》“之”字的笔势走向;第二步“摹势”,用毛笔在帖上“摹写”,重点感受笔锋的“提按”和“速度”,而非机械复制字形;第三步“创势”,在掌握单字势的基础上,尝试书写短句,通过“大小错落”“墨色变化”制造节奏感,逐步形成对“势”的掌控,初期不必追求速度,关键在于“意到笔随”,让“势”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