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宗佩,20世纪中后期至今活跃于中国书坛的书法家,以其融合碑帖、自成一格的书法艺术闻名,其书风既承传统法度,又具时代新意,在楷、行、草诸体上均有深厚造诣,被誉为“当代帖学传承与创新的践行者”。
生平与学书经历
叶宗佩出生于江南书香世家,幼承庭训,5岁起临池学书,初习唐楷欧、柳,每日临池不辍,奠定坚实的笔法基础,青年时期游学京沪,得遇沈尹默、沙孟海等书法大家,系统研习二王帖学及北碑精髓,眼界大开,中年后遍访名碑古刻,于汉隶《张迁碑》、魏碑《张猛龙碑》中汲取雄浑之气,于王羲之《兰亭序》、米芾《蜀素帖》中体悟流美之韵,逐渐形成“碑骨帖魂”的艺术追求,数十年来,他坚持“日课三百字”,无论寒暑,笔耕不辍,其学书之路堪称“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魂”的典范。
书法艺术特色
叶宗佩的书法艺术以“守正创新”为核心,在笔法、结体、章法上均有独到之处,展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底与鲜明的时代气息。
用笔:刚柔相济,提按分明
其用笔以中锋为主,侧锋辅之,讲究“屋漏痕”“折钗股”的含蓄之力,楷书中锋行笔,笔画沉稳厚重,转折处藏锋护尾,避免尖薄;行草则中侧并用,牵丝引带自然,既有帖学的流美飘逸,又有碑学的金石气韵,如行书作品中,横画“蚕头燕尾”明显,但收笔处顿挫有力,避免甜媚;竖画如“锥画沙”,遒劲而不失弹性,形成“刚柔相济、筋骨不凡”的笔意。
结体:奇正相生,疏密得当
结体上,叶宗佩取法二王之欹侧,融北碑之方整,打破单一书体的局限,楷书结构严谨,重心平稳,笔画穿插避让有度,如“中”“国”等字,横平竖直,中宫收紧,体现传统法度;行草则打破楷书之规,字形大小错落,左欹右正,动态感强,如“书”“画”二字,上部收紧,下部舒展,形成上密下疏的对比;“气”“韵”二字则左轻右重,欹侧中见平衡,营造出“奇崛而不失法度,灵动而不失稳重”的结体之美。
章法:行气贯通,虚实相生
章法布局上,叶宗佩擅长通过字形的收放、墨色的浓淡营造节奏感,单字独立而气脉相连,行距疏朗,字距紧凑,形成“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视觉效果,尤其擅长长卷创作,如《千字文》《赤壁赋》等,墨色由浓转淡再浓,枯润相间,仿佛音乐之起伏,极具韵律美,其行草作品中,常以“破行”“破体”打破常规,通过字形的欹侧、笔断意连的牵丝,强化行气的贯通,达到“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风格演变阶段
为更清晰展现叶宗佩书法风格的演变历程,特将其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 | 时间段 | 取法对象 | 风格特点 | 代表作品 |
---|---|---|---|---|
早期 | 20世纪60-80年代 | 欧阳询、柳公权,二王行书 | 笔法精谨,结构匀称,秀逸清朗 | 《九成宫醴泉铭临作》《兰亭序临作》 |
中期 | 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 | 北魏碑刻(张猛龙碑),米芾行书 | 笔画雄浑,结体方整,碑帖融合 | 《张猛龙碑临作》《赤壁赋行书》 |
晚期 | 21世纪10年代至今 | 王铎草书,汉简帛书 | 奇崛多姿,墨色丰富,自然天成 | 《草书千字文》《自作诗书法》 |
代表作品赏析
叶宗佩的代表作涵盖楷、行、草诸体,各具特色。
- 《草书千字文》:为其晚期代表作,通篇一气呵成,用笔奔放而不失法度,结体奇崛中见平正,墨色由浓至淡,枯润相间,既有王铎的奇险,又具汉简的率真,被誉为“当代草书创新之作”。
- 楷书《心经》:体现其深厚的传统功底,笔画瘦硬如铁,结构紧凑,静穆中见灵动,结体取欧楷之险峻,用笔兼柳楷之骨力,被誉为“楷书典范”。
影响与传承
叶宗佩不仅是一位书法家,更是一位书法教育家,他曾任多地书法协会顾问,举办书法讲座百余场,培养弟子数十人,其“以古人为师,以自然为师”的教学理念影响深远,著有《书法临帖与创作》《碑帖融合的实践与思考》等,系统阐述其书学思想,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并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多家机构收藏,为当代书法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问答FAQs
问:叶宗佩书法的“碑帖融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叶宗佩的“碑帖融合”主要体现在笔法、结体、墨色三方面,笔法上,他以帖学的中锋行笔为基础,融入碑学的方折和涩笔,增强笔画的力量感;结体上,取帖学的欹侧灵动,兼取碑学的方整厚重,奇正相生;墨色上,既有帖法的温润,又有碑法的苍茫,通过浓淡枯湿的变化丰富层次,形成“刚柔相济、碑帖双美”的独特风格。
问:初学者学习叶宗佩书法,应从哪些书体入手?
答:初学者建议从楷书入手,先临习其早期欧、柳风格的楷书作品(如《九成宫醴泉铭临作》),掌握笔法结构和基本规律;再过渡到行书,临习其中期碑帖融合的行书(如《赤壁赋行书》),体会中侧锋转换和行气贯通;最后尝试草书,但需以楷、行为基础,避免因笔法不成熟而流于浮滑,建议多读其书论,理解其“以古为新”的创作理念,避免盲目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