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于磊,1975年生于山东济南,自幼浸润于齐鲁文化的深厚底蕴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专职画家,他的艺术之路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魂,在书法与绘画两个领域均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成为当代齐鲁书画界的中坚力量。
于磊的艺术启蒙始于家庭,祖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私塾先生,写得一手好字,幼年的他常在祖父的书案前临摹颜真卿《多宝塔碑》,笔画的方正严谨与结构的疏密有致,在他心中埋下了书法的种子,及长,他系统研习“二王”行草、汉隶《曹全碑》,兼取米芾、王铎的笔意,逐渐形成“碑帖融合”的个人风格,其书法作品楷书端庄雄健,行草如行云流水,既守传统法度,又富现代节奏,墨色浓淡相间,线条刚柔并济,于平正中见险绝,于流畅中显风骨,他曾说:“书法不仅是笔墨技巧,更是心性修养,需在临古与写意间找到平衡。”这种理念贯穿于他的创作实践,无论是丈二巨幅还是尺片小品,皆能体现出对传统精神的深刻理解与个性化表达。
在绘画领域,于磊以山水画见长,兼擅花鸟,他远师宋元诸家,近现代则醉心于黄宾虹的浑厚华滋与李可染的墨韵淋漓,主张“以书入画,以画养书”,其山水画多取材齐鲁大地及江南烟雨,既保留北方山水的雄浑气魄,又融入南方山水的灵动秀美,笔墨上,他善用积墨、破墨法,层层渲染,使画面呈现出苍茫浑厚的意境;构图上,常以“高远”“深远”相结合,营造出丘壑内营、气象万千的空间感,代表作《泰山松云图》以泰山主峰为视觉中心,松针以书法中的“撇捺”写出,云雾以淡墨晕染,既显泰山的雄伟,又透出文人画的雅致,花鸟画则多取材梅兰竹菊,笔墨简练,意境清幽,一枝一叶皆见精神,如《墨竹图》以浓淡不一的墨色画出竹子的挺拔与飘逸,题诗“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将书法与绘画、文学完美融合。
于磊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体现在他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推广上,他多次参与全国性书画展览并获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山东省博物馆等专业机构收藏,同时致力于书画教育,在济南多所高校担任客座教授,培养了一批青年书画爱好者,他还积极投身公益活动,每年深入基层开展“书画惠民”活动,为群众书写春联、创作画作,用艺术传递温暖。
为清晰展示于磊的艺术历程与成就,特整理其重要参展及获奖经历如下:
时间 | 展览/奖项名称 | 地点/机构 |
---|---|---|
2008年 | 全国书法作品展 | 中国美术馆(北京) |
2012年 | 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书法类一等奖 | 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2015年 | 中国画作品展“佳作奖” | 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 |
2018年 | “齐鲁文脉”当代书画名家邀请展 | 山东美术馆(济南) |
2021年 | 全国书法创作骨干班作品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
在艺术理念上,于磊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他认为,传统是艺术的“根”,创新是艺术的“魂”,二者不可偏废,他反对盲目求新求怪,主张在深入理解传统的基础上,融入当代审美与个人感悟,让古老的书画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的笔墨韵味,又充满时代气息,为当代书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关问答FAQs:
问:于磊的艺术风格中,“以书入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以书入画”是于磊艺术创作的重要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笔上,将书法的中锋、侧锋、提按、转折等技巧融入绘画线条,如画山石的“皴法”借鉴书法的“屋漏痕”,画树干的“勾勒”如书法的“横平竖直”,使画面线条富有力度与节奏感;二是墨法上,借鉴书法的墨色浓淡变化,通过积墨、破墨等手法,使画面层次丰富,气韵生动;三是构图上,书法的“计白当黑”理念被运用于绘画布局,注重虚实对比,留白处如书法中的“飞白”,给人以想象空间,这种融合不仅增强了绘画的笔墨韵味,也使作品更具文人画的写意精神。
问:对于初学书画的爱好者,于磊有哪些学习建议?
答:于磊曾结合自身经验,为初学者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师古人”,从临摹经典入手,书法可先从楷书(如颜真卿、欧阳询)或隶书(如《曹全碑》《张迁碑》)开始,绘画可先临摹宋元山水或花鸟小品,打好传统基础;二是“师造化”,多观察自然,写生是连接传统与创新的重要桥梁,通过写生体会山水的形态、花鸟的神韵,将自然之美转化为笔墨语言;三是“修心性”,书画是心性的体现,需培养沉静的心态,多读书、多思考,提升文化修养,避免只重技巧而轻内涵,他强调:“学习书画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方能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