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林,1965年生于山东济南,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其书法作品以“植根传统、守正创新”为宗旨,兼擅楷、行、草诸体,尤以行楷见长,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并获奖,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同时在书法教育领域深耕三十余年,培养大批书法人才。
王树林的书法之路始于家学,幼承庭训,随祖父临写《九成宫醴泉铭》,奠定楷书基础,及长,师从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系统研习二王书风,深得《兰亭序》《圣教序》笔意;后转益多师,于颜真卿《勤礼碑》《祭侄文稿》中汲取雄浑之气,于米芾《蜀素帖》《苕溪诗卷》中领悟率真之趣,他主张“师古而不泥古”,在临摹中注重体悟古法精神,尤重“字外功夫”,常以文学、哲学修养滋养书法,提出“书为心画,字如其人”的艺术观。
在艺术特色上,王树林的书法以“笔法精谨、结体奇崛、章法灵动、墨法丰富”为核心,展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底与鲜明的时代个性,其笔法以“中锋用笔”为根本,讲究“锥画沙”“屋漏痕”的质感,既有二王的圆融遒劲,又有颜真卿的浑厚雄强,行笔时提按分明,转折处方圆兼备,如“屋漏痕”般自然凝重,于含蓄中见锋芒,结体上,他主张“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打破传统结构的匀称,通过笔画的长短、轻重、疏密对比,形成“欹正相生、大小错落”的动态平衡,如“般若”二字,“般”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若”字上下结构上密下疏,既稳定又富有变化,章法上,他注重“虚实相生,计白当黑”,作品整体布局疏密有致,行距大于字距,形成清晰的纵列感,字与字之间顾盼生姿,行与行之间呼应成趣,如长卷作品首行疏朗、中行渐密、末行复疏,形成“疏—密—疏”的节奏起伏,墨法上,他善用浓淡枯湿,楷书多用浓墨,显庄重典雅;行书则浓淡相间,枯润结合,通过墨色的自然晕染与干湿对比,增强作品的层次感与意境美。
为更直观展现王树林不同书体的风格特点,可参考下表:
书体 | 代表作品 | 风格特点 | 技法运用 |
---|---|---|---|
楷书 | 《心经》《朱子家训》 | 端庄严谨,骨力洞达,兼具欧体险劲与颜体宽博 | 方笔为主,转折处顿挫分明,结构中宫收紧,笔画舒展 |
行书 | 《赤壁赋》《兰亭集句》 | 流畅自然,刚柔并济,既有二王的雅逸,又具米芾的跳宕 | 中锋行笔,侧锋取势,牵丝引带自然,行气贯通 |
草书 | 《古诗四首》《自作诗》 | 纵逸奔放,点画狼藉,却于狂放中见法度 | 破笔、枯笔并用,墨色浓淡相生,结体大小错落 |
其代表作品《赤壁赋》行书长卷,堪称“守正创新”理念的集中体现,此作纸本,纵32厘米,横560厘米,以行书书写苏轼《前赤壁赋》,全卷笔法圆润流畅,中锋为主,侧锋为辅,如“壬戌之秋”四字,“壬”字撇画劲挺,“戌”字横画轻快,起承转合自然;结体上,字字独立而气脉相连,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句,“白”字窄长,“露”字宽扁,“横”字左窄右宽,“江”字左窄右宽,形成大小错落、疏密有致的视觉效果;章法上,首行“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疏朗,中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渐密,末行“不知东方之既白”复疏,形成节奏变化,墨色由浓转淡再转浓,与文章的情感起伏相呼应,被誉为“当代行书经典”。
王树林的书法成就得到了业界广泛认可,其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第三、六、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并获全国“翁同龢书法奖”、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一等奖等重要奖项,他先后在济南、北京、杭州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山东省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在书法教育方面,他担任山东艺术学院书法系教授,主讲《楷书技法》《行书创作》等课程,编写《书法基础教程》《行书临摹与创作》等教材,提出“技道双修”的教学理念,强调技法训练与文化修养并重,培养了一批在全国书法展中崭露头角的中青年书法家,他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多次为希望工程、灾区捐赠书法作品,所得款项全部用于慈善事业,以实际行动践行书法家的社会责任。
相关问答FAQs
问:初学者学习王树林书法应从何处入手?
答:初学者学习王树林书法,建议先从其楷书入手,如《心经》《朱子家训》,重点把握其笔法的“方圆兼备”和结体的“中宫收紧”,临摹时需先“读帖”,观察笔画形态、结构特点,再进行对临,注意起笔、行笔、收笔的细节;熟练后可尝试背临,加深对字形的记忆,楷书基础稳固后,再学习其行书,如《赤壁赋》,重点体会牵丝引带、行气贯通的特点,可先从单字练习开始,再逐步过渡到章法布局,需注重“字外功夫”,多读经典文学、哲学著作,提升文化修养,正如王树林所言“书法不仅是笔墨技巧,更是心性修养的体现”。
问:王树林书法的“守正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王树林书法的“守正创新”体现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守正”方面,他坚守书法的“笔墨传统”,以中锋用笔为根本,结体遵循“平正—险绝—平正”的规律,章法讲究“虚实相生”,这些均源于对二王、颜真卿、米芾等经典书风的系统研习,如他的楷书既有欧体的险劲,又有颜体的宽博,是对传统楷书笔法、结体的继承与发展。“创新”方面,他将个人情感与时代审美融入创作,如行书作品打破传统行书的匀称布局,通过字形的欹正、大小、疏密变化,增强视觉冲击力;墨法上运用枯笔、飞白,赋予作品苍劲、灵动的质感,如《古诗四首》中的“枯”字枯笔苍劲,“鸦”字浓墨沉厚,墨色变化与诗意相契合,体现了当代书法的审美趣味,他在教育中提出“技道双修”,将书法技法与文化修养并重,也是对传统书法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