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这座浸润着千年烟火气的城市,自古便以“闲适”与“活力”并称的气质,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创作者,在当代油画领域,李昌龙无疑是与成都城市肌理结合最紧密的画家之一,他的画笔如同一位冷静的观察者,既捕捉着老茶馆里缭绕的茶气与市井的喧哗,也凝视着高楼林立下城市变迁的沉默,用厚重的油彩与细腻的笔触,为成都绘制出一幅幅充满温度的“视觉档案”。
李昌龙的艺术之路,始于成都街巷的浸染,1973年,他出生于成都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童年记忆里最鲜活的画面,便是春熙路的人潮、锦江边的茶摊、巷口修车铺的叮当声,这些日常场景,后来成为他创作中最核心的母题,1996年,他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选择回到成都,而非北上广等艺术中心。“成都的‘慢’不是懒散,是一种让生活细节生长的土壤。”他曾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这种对本土文化的自觉坚守,让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跳出了对西方流派的简单模仿,转而扎根于脚下的土地。
在技法上,李昌龙深受古典写实主义影响,但他并非严格遵循“再现”原则,而是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记忆融入画面,他擅长用“厚涂法”构建肌理,颜料的堆积让画面呈现出雕塑般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时光的痕迹,例如在《老茶馆》系列中,他用深褐、赭石、土黄等暖色调铺陈空间,茶桌的木纹、茶客的皱纹、茶碗的反光,每一处细节都经过反复打磨,却又带着写意的松动感——桌角的茶渍模糊了边界,人物的眼神朦胧而专注,这种“精确的模糊”恰恰还原了老茶馆里“光阴慢走”的氛围。
李昌龙的创作主题始终围绕“人”与“城”的关系展开,他笔下的成都,不是旅游宣传册里的符号化景观,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活的城市”,在《街角的修车匠》中,一位佝偻着背的老匠人坐在斑驳的墙边,工具散落一地,背景是拆迁中的断壁残垣,画面左侧,一株从砖缝中钻出的绿植顽强生长,与老匠人专注的神态形成呼应,既是对城市变迁中“消逝”的记录,也是对“坚守”的致敬,这种对“小人物”的持续关注,让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也引发了观众对城市化进程中个体命运的思考。
进入21世纪后,成都的“快”与“变”成为新的时代命题,李昌龙的创作也随之转向,开始尝试更抽象的表达,在《锦江边的午后》系列中,他弱化了具体的人物形象,用大块的色块与流动的笔触表现江水的波光、云层的变幻,以及高楼玻璃幕墙的反光,画面中,传统的水墨意境与油画的厚重质感碰撞,形成一种“传统与现代对话”的独特张力,他曾说:“成都的‘新’不是对‘旧’的否定,而是叠加,就像锦江,既有古老的河道,也有现代的桥梁,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的血脉。”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李昌龙的艺术脉络,以下是其代表作品及创作特点的简要梳理:
作品名称 | 创作年份 | 尺寸(cm) | 核心主题 | 艺术特点 |
---|---|---|---|---|
《老茶馆·早市》 | 2005 | 150×120 | 市井生活的烟火气 | 暖色调为主,厚涂肌理,细致刻画茶客、茶具,人物神态松弛,充满生活气息 |
《街角的修车匠》 | 2010 | 100×80 | 城市变迁中的个体坚守 | 光影对比强烈,背景与前景形成“消逝”与“存在”的隐喻,细节中蕴含时代沧桑感 |
《锦江边的午后》 | 2016 | 180×150 | 传统与现代的城市景观融合 | 色块抽象化,笔触流动,结合水墨意境,表现成都“新与旧”共生的城市气质 |
《夜市·烟火》 | 2020 | 200×180 | 夜经济下的城市活力 | 高纯度色彩碰撞,动态笔触,模糊的人物轮廓强化“热闹”氛围,充满现代都市节奏感 |
作为成都本土艺术的重要代表,李昌龙的影响力早已超出画室,他的作品被四川美术馆、成都当代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并多次参与国内外重要展览,如“中国艺术三年展”“成都双年展”等,他也在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培养了一批青年艺术家,将“扎根本土”的创作理念传递给下一代,在艺术市场方面,他的作品以稳健的价格和持续的关注度,成为“成都艺术”的重要风向标,让更多人开始关注本土艺术家的价值。
相关问答FAQs
Q1:李昌龙的作品为何被称为“成都的视觉日记”?
A1:这一说法源于他对成都城市生活的长期、细致记录,从老茶馆的早市到街角的修车铺,从锦江边的传统景观到现代夜市的繁华,李昌龙的作品如同日记般,逐年捕捉着成都的变迁,他不追求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市井细节与普通人的状态,用画笔保存下那些正在消失或转瞬即逝的城市记忆,这些作品既有纪实性,又带有个人情感的温度,让观众能通过画面“阅读”成都的历史与当下,因此被称为“成都的视觉日记”。
Q2:李昌龙的创作如何平衡传统油画技法与成都本土文化?
A2:李昌龙在传统油画技法的运用上,以古典写实主义为基础,注重肌理、光影和细节的刻画,但他在主题选择和情感表达上完全融入成都本土文化,他使用厚涂法表现老茶馆里木桌的沧桑感,借鉴中国画的“留白”理念处理画面空间,让油画的厚重与水墨的空灵形成呼应;在主题上,他始终围绕成都的市井生活、城市记忆展开,将西方油画的“再现”功能转化为本土文化的“表达”载体,这种“技法为体,本土为用”的创作思路,既保持了油画的艺术语言,又让作品充满了成都独特的文化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