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永青,本名李永青,1965年出生于江苏苏州,自幼浸润于吴门书画的氤氲之气,祖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法爱好者,幼时便握笔临池,从颜真卿《多宝塔碑》入门,少年时已能书就一手端楷,后师从江南画派名家陈佩秋先生,系统研习山水画,兼及花鸟、篆刻,形成“以书入画,以画养书”的艺术路径,其艺术生涯四十余载,既扎根传统沃土,又勇于探索时代新境,成为当代书画界“守正创新”的代表人物之一。
永青的艺术风格,以“笔墨当随时代”为核心理念,书法上,他五体皆能,尤擅行草,早年遍临“二王”、怀素、米芾,后融入汉隶的厚重与魏碑的雄强,线条刚柔相济,结字奇正相生,既有“屋漏痕”的苍茫老辣,又有“锥画沙”的圆劲挺拔,如近年创作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行草长卷,单字欹侧险绝,整体气脉贯通,墨色由浓至淡再至枯,节奏跌宕如江涛拍岸,被评论家誉为“当代行草中的金石之声”,绘画上,他主攻水墨山水,取法宋元,上溯荆关、董巨,下师黄宾虹、李可染,注重“师造化”与“得心源”的结合,其笔下山水,多取材江南烟雨与北方苍茫,既有“平沙落雁”的空灵,也有“层林尽染”的浑厚,用笔上,以中锋勾勒山石轮廓,侧锋皴擦表现肌理,墨色则讲究“墨分五色”,通过浓淡干湿的叠加,营造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代表作《溪山清远图》,以淡墨为底,浓墨点苔,留白处云雾缭绕,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将吴门画派的秀雅与北方山水的雄奇融为一体。
永青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他曾任江苏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等职,创办“永青书画学堂”,免费教授贫困地区儿童,培养了数百名青年书画爱好者,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中国山水画展,并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机构收藏,2019年,他在苏州博物馆举办“墨韵江南——永青书画四十年回顾展”,系统呈现了从传统到创新的探索历程,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以下为永青不同时期代表作品简表:
时期 | 代表作品 | 艺术特点 |
---|---|---|
早期(80-90年代) | 《楷书千字文》 | 笔法严谨,结构匀称,体现颜柳楷书的功底 |
中期(2000-2010年) | 《设色山水·黄山松》 | 色彩明快,笔墨松动,融合写意与写实,展现黄山奇松的苍劲 |
2015年至今) | 《行草·道德经》 | 线条老辣,章法错落,将篆书笔意融入行草,形成“金石气”与“书卷气”并重的风格 |
相关问答FAQs:
问:永青的书画作品在市场上表现如何?其艺术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永青作品近年来在艺术品市场表现稳健,其山水画与书法作品多次在中国嘉德、保利等拍卖会上创下佳绩,成为藏家追捧的“潜力股”,其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传统功力深厚,对笔墨语言的把控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二是创新意识突出,将传统文人画精神与当代审美相结合,形成独特面貌;三是社会影响力广泛,通过创作、教学、展览等方式,推动传统文化普及,兼具学术价值与市场价值。
问:初学者学习永青的书画风格,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初学者可分三步走:一是书法上,先从其早期楷书入手,夯实基础,再临摹其行草作品中的线条节奏,体会“提按顿挫”的变化;二是绘画上,先临摹其小品山水,学习墨色分层与树石组合,再尝试写生,将自然景物与笔墨技法结合;三是文化修养上,多读古典诗词与书画理论,理解其作品背后的“意境”追求,切忌盲目模仿风格,而应先掌握笔墨规律,再逐步形成个人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