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继忠,当代书法界颇具影响力的实力派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书法以“植根传统、锐意创新”为宗旨,在楷书、行书领域深耕数十载,形成了兼具晋唐风骨与时代气息的独特艺术风貌,他的作品既坚守书法的笔墨法度,又融入个人对生活的体悟与文化的思考,被誉为“传统书法的当代诠释者”。
苏继忠的书法艺术,首先体现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精准把握上,他早年遍临历代碑帖,从汉隶的雄浑朴拙到魏碑的方劲险峻,从唐楷的法度森严到晋行的高逸流美,无不潜心揣摩,尤其在楷书方面,他深谙欧阳询的“险劲”与颜真卿的“雄浑”,将《九成宫醴泉铭》的精密结构与《麻姑仙坛记》的浑厚笔意相融合,形成“端庄而不失灵动,严谨而富于变化”的书风,其楷书笔画以中锋为主,线条如“锥画沙”“屋漏痕”,含蓄而富有弹性;结字则讲究“内紧外松”,重心沉稳而不失动态,既符合楷书“端庄平正”的基本要求,又通过笔画的轻重、长短、疏密变化,赋予作品以生命力,行书方面,他取法王羲之《兰亭序》的流美与米芾《蜀素帖》的跌宕,将“二王”的典雅与米芾的“刷字”意趣相结合,用笔提按分明,使转自如,字与字之间顾盼生姿,行气贯通,既有文人的书卷气,又具现代审美的大气。
为更直观展现其书法风格特点,以下是其楷书与行书的艺术特征对比:
书体 | 用笔特点 | 结字特点 | 意境追求 |
---|---|---|---|
楷书 | 中锋行笔,藏锋起笔、露锋收笔,笔画方圆兼备,提按分明 | 中宫收紧,笔画向四周辐射,疏密有致,重心稳定 | 端庄典雅,静穆平和,体现“楷书乃书法之根基”的法度美 |
行书 | 方圆并用,侧锋取势,提按顿挫富有节奏,连带自然 | 字形大小错落,欹正相生,左右顾盼,行气贯通 | 流畅灵动,潇洒飘逸,兼具“二王”的雅致与米芾的率性 |
在创作理念上,苏继忠强调“字外功”的重要性,认为书法不仅是笔墨技巧的展现,更是文化修养与人格精神的体现,他常说:“写字先做人,人品不高,笔墨无法。”其作品内容多选自经典诗词、古今箴言,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对时代精神的呼应,其创作的《沁园春·雪》行书作品,将毛泽东诗词的豪迈气概与书法的笔墨韵律完美结合,线条如龙蛇舞动,气势恢宏又不失细节精微,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感染力。
苏继忠的书法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还体现在书法教育与传承中,他长期担任多所艺术院校的客座教授,开设书法讲座,培养了大量青年书法人才,他主张“学书先学帖,后学碑,碑帖结合”,鼓励学生在掌握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个人审美,形成独特风格,其著作《楷书入门指南》《行书创作要义》等,系统梳理了书法学习的路径与方法,成为许多书法爱好者的启蒙读物。
苏继忠的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国际书法交流展等,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多家权威机构收藏,他的艺术实践,为当代书法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提供了有益借鉴,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
FAQs
问题1:苏继忠书法的“碑帖结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解答:苏继忠的“碑帖结合”主要体现在笔法与结字两个层面,笔法上,他以帖学的“中锋用笔”为基础,融入碑学的“方笔”与“涩笔”,如楷书横画起笔借鉴魏碑的方峻,行书转折处带有碑刻的力度;结字上,他既取帖学“行草书”的流美连贯,又吸收碑学“楷书”的雄浑开张,使作品既有帖学的灵动气韵,又有碑学的骨力神采,如其楷书在端庄中见险绝,行书在流畅中含苍劲。
问题2:初学者学习苏继忠书法应从哪些作品入手?
解答:初学者可分阶段入手:第一阶段从其楷书作品《九成宫醴泉铭临本》开始,重点练习基本笔画与结构,体会其“中锋用笔”与“内紧外松”的结字特点;第二阶段临摹其行书作品《兰亭集节选》,学习字与字的连带与行气贯通,感受“二王”流美的笔意;第三阶段尝试结合其自创诗词书法,如《赤壁赋局部》,在掌握技法的基础上,融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提升书法的表现力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