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善书法,传统书法中的平善理念,如何通过笔墨得以传承与表达?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书法需求 正文

平善书法,并非特指某一历史时期的书法流派,而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庸”“至善”哲学的一种书法审美理念与创作追求,它以“平”为法度,以“善”为旨归,强调在笔墨的平和内敛中传递人文温度,在结字的端庄稳正中彰显道德情操,是书法艺术“技进乎道”的至高境界,这种书法观超越了单纯的技法层面,将笔墨与人格修养、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东方智慧的艺术体系,追溯其思想源头,可至儒家“中庸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书法中的“平”正是这种“中”与“和”的艺术外化;道家的“无为而治”“返璞归真”则赋予“平”以自然天成的意趣,历史上,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雄浑宽博,结字平正而不失灵动,用笔浑厚而见筋骨,被誉为“平善”之典范;王羲之的《兰亭序》笔法平和自然,气韵冲淡平和,亦体现“平善”之美,明清傅山“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的主张,虽看似反“平”,实则是对过度追求形式巧饰的批判,其内核仍是追求质朴本真的“善”。

平善书法

平善书法的核心特质,可从“平”与“善”两个维度,在技法、审美、人文三个层面展开:

维度 “平”的体现 “善”的体现
技法层面 用笔以中锋为主,行笔徐缓,避免侧锋取险;结字中宫收紧,重心平稳,不追求欹侧变化。 藏锋起笔、回锋收笔,含蓄内敛,避免锋芒毕露;点画呼应自然,如“君子之交淡如水”,不刻意牵强。
审美层面 气韵平淡天真,不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章法疏密得当,行气贯通,如“大乐与天地同和”。 风格温润如玉,不激不厉,如“温其如玉”;意境冲和闲适,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人文层面 书品与人品的统一,强调“书如其人”,如颜真卿的忠义之气凝结于笔墨。 笔墨中的教化功能,通过书法传递仁爱、谦逊等美德,如古代家训书法。

在技法要求上,平善书法讲究“守正”与“自然”的统一,用笔需“屋漏痕”,如雨水沿墙自然流淌,无刻意之痕,线条圆劲而富有弹性;结字需“如人端坐”,重心不偏,点画分布均匀,避免东倒西歪;墨色宜“润而不枯”,浓淡相宜,如“润含春雨,干裂秋风”之度,创作时需“澄心静虑”,排除杂念,以平和之心运笔,方能笔下生“平”,字中含“善”,这种对技法的追求,并非刻板的教条,而是通过技法的“平”,抵达精神的“善”。

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与碎片化的信息让人心浮躁,平善书法的价值愈发凸显,它不追求展厅效应的视觉冲击,而强调书写过程中的“修身养性”,当一个人专注于笔墨的提按顿挫,在横平竖直中感受秩序之美,在蚕头燕尾中体会生命韵律时,内心的焦虑与浮躁便得以沉淀,平善书法所承载的“和”“善”文化,对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它通过笔墨这一载体,将“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融入日常书写,让书法艺术从“展厅”回归“生活”,成为滋养心灵的清泉。

平善书法

相关问答FAQs:

问:平善书法与尚意书法、尚法书法有何区别?
答:尚法书法以唐代楷书为代表,强调法度森严,如欧阳询的《九成宫》,注重笔画的规范与结构的严谨,追求“笔笔有来历,字字有出处”;尚意书法以宋人为代表,强调个性表达与意趣,如苏东坡的“我书意造本无法”,追求“书为心画”的自由,甚至以“意”胜“法”;平善书法则介于“法”与“意”之间,既重“法度”的平正(不逾矩),又重“意趣”的含蓄(不张扬),其核心是“平”与“善”的统一——以“平”为基,避免法度的僵化;以“善”为魂,避免个性的泛滥,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它更强调书法的人文精神与道德内涵,而非单纯的技法或个性。

问:普通人如何通过平善书法修身养性?
答:普通人练习平善书法,可从“执笔”“运笔”“临帖”三步入手,执笔需“指实掌虚”,手腕放松,避免僵硬;运笔时专注于线条的“平”与“稳”,如写横画时“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感受笔与纸的摩擦力,让心随笔动,摒弃杂念;临帖初期可选择颜真卿《多宝塔碑》(平正端庄)或王羲之《兰亭序》(平和自然),在反复临摹中体会“平善”之美——感受《多宝塔碑》的“端庄厚重”与《兰亭序》的“气韵流动”,长期坚持,可培养专注力(排除杂念)、平和心态(不急不躁),并在笔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善”意,达到“字正心正”的修身效果,书写时不必追求作品完美,而重在过程中的“静心”,让书法成为日常生活的“精神调节器”。

平善书法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书法博士院校
« 上一篇 09-07
良彬书法的独特笔墨神韵与传承魅力究竟源自何处?
下一篇 » 09-07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