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本(1895-1976),浙江杭州人,中国近现代著名书画家、艺术教育家,一生深耕书画创作与教育领域,以“承传统之脉,开时代新风”的艺术主张,在江南乃至全国书画界留下深远印记,他自幼浸润于江南文脉,幼承庭训,随父习字学画,少年时便显露出对笔墨线条的敏锐感知,及长,负笈上海,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艺术大师吴昌硕、刘海粟等,系统研习书画技法与理论,奠定了“以书入画、以画养书”的艺术根基。
余本的书画创作,历经“师传统”“融中西”“写心象”三个阶段,风格随岁月积淀日臻成熟,早期(1910-1930年代),他潜心临摹历代碑帖与名画,书法遍学欧、柳、赵、王,后专攻魏碑,笔力遒劲,结构严谨;绘画则取法“四王”与石涛、八大山人,笔墨清润,构图疏朗,注重意境营造,如早期作品《临摹芥子园画谱》《仿石涛山水图》,可见其对传统技法的扎实掌握,中期(1930-1950年代),受时代思潮影响,他开始尝试融合西画光影与透视法,书法突破魏碑藩篱,融入行草的流畅与灵动,形成“刚健中见婀娜”的独特书风;绘画则在传统山水、花鸟基础上,吸收西画色彩层次与空间表现,如《西湖烟雨图》,以淡墨渲染烟雨朦胧,又以西画的光影处理凸显远山近水的空间感,既有文人画的雅致,又具现代审美意趣,晚期(1950-1970年代),其艺术进入“人书俱老”的境界,书法“碑帖互融”,笔势开张,气韵贯通,代表作《赤壁赋》长卷,结字奇正相生,墨色浓淡相宜,被誉为“当代行书典范”;绘画则强调“写心”,笔墨老辣简练,意境深远,如《黄山松云图》,以浓墨勾勒松枝苍劲,淡墨晕染云海翻腾,寥寥数笔便将黄山之“奇松、怪石、云海”的神韵尽收笔底,彰显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追求。
作为艺术教育家,余本长期任教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培养了大批书画人才,他主张“学画必先学书,书为画之本”,强调“笔墨当随时代”,教学中既要求学生精研传统,又鼓励他们深入生活、勇于创新,其门生中,如陆俨少、沙孟海等,后来均成为书画界大家,足见其教育理念之深远,他还积极参与书画社团活动,曾任浙江国画院首任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等职,为推动浙江乃至全国书画艺术的发展贡献良多。
余本的书画艺术,以“传统为根,创新为魂”,将文人画的笔墨精神与现代审美意识巧妙结合,形成了“浑厚华滋、清雅脱俗”的个人风貌,其作品不仅被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等机构收藏,更在国内外多次举办展览,被誉为“江南书画界的中坚力量”,他的一生,是近现代中国书画艺术传承与创新的生动缩影,其艺术精神至今仍对当代书画创作与教育产生着重要影响。
余本艺术分期与风格特点简表
艺术分期 | 时间段 | 风格特点 | 代表作品 |
---|---|---|---|
早期 | 1910-1930年代 | 书法学欧柳、魏碑,笔力严谨;绘画师法“四王”、石涛,笔墨清润,意境传统 | 《临摹芥子园画谱》《仿石涛山水图》 |
中期 | 1930-1950年代 | 书法融合行草,刚健婀娜;绘画吸收西画光影,色彩丰富,空间感增强 | 《西湖烟雨图》《花鸟册页》 |
晚期 | 1950-1970年代 | 书法“碑帖互融”,气韵贯通;绘画强调“写心”,笔墨老辣,意境深远 | 《赤壁赋》《黄山松云图》 |
相关问答FAQs
问:余本的书画创作中,“书画同源”理念如何体现?
答:余本始终践行“以书入画、以画养书”的艺术理念,认为书法与绘画在笔墨精神上同源,其绘画线条如书法般讲究提按顿挫、方圆转折,如山水画中的“披麻皴”“折带皴”,兼具书法的笔力与节奏;书法则融入绘画的墨色变化与意境营造,如行书作品《心经》,字里行间的浓淡干湿、虚实相生,如同山水画的墨韵层次,二者在“气韵生动”的审美追求上高度统一,形成了“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独特艺术语言。
问:余本的艺术对当代书画教育有何启示?
答:余本的艺术教育思想对当代书画教育具有重要启示,他主张“传统为基,创新为魂”,强调学习书画必须先精研传统笔墨技法,从碑帖、名画中汲取养分,反对“无根之木”式的创新;他鼓励学生关注时代生活与审美变迁,将传统技法与个人情感、时代精神相结合,避免陷入“泥古不化”或“全盘西化”的误区,其“临摹与写意结合”“技法与修养并重”的教学理念,至今仍是书画人才培养的核心准则,提醒当代教育者需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培养既有传统功底又具时代视野的艺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