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山书法艺术植根于齐鲁文化沃土,历经数十载笔墨淬炼,形成“碑帖融合、刚柔相济”的独特风貌,作为当代山东书法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早年师从魏启后先生,系统研习二王帖学与魏碑书法,后遍临颜真卿《多宝塔碑》、欧阳询《九成宫》、汉《曹全碑》等经典,在传统根基上融入个人审美体悟,最终形成以“雄强骨力为基、雅逸气韵为魂”的艺术风格。
其书法用笔讲究“中锋立骨,侧锋取势”,提按转折间兼具碑学的刚劲与帖学的灵动,如行书作品中,“点”如坠石,“横”似勒马,“竖”若悬针,既见颜体之浑厚,又含王羲之之飘逸;结体上打破传统程式,欹正相生、疏密有致,单字看似险绝,实则重心稳固,如“清”字左密右疏形成对比,“和”字上紧下松达成平衡,于矛盾中求统一,彰显出对汉字结构深层的理解,墨法运用上,刘希山善用“浓淡干湿”变化:作品中景处墨色饱满,如“晴空洒月”;边缘处则以枯笔飞白点缀,似“秋风扫叶”,墨韵生动而富有层次,营造出“虚实相生、气脉贯通”的视觉效果。
刘希山的书法题材广泛,涵盖诗词、楹联、经典名句等,其代表作品既具传统文人风骨,又含时代审美气息,以下为其部分代表作品及艺术特色概览:
作品名称 | 书体 | 尺寸 | 收藏/展览 | 艺术特色 |
---|---|---|---|---|
《赤壁赋》 | 行楷 | 180cm×97cm | 中国美术馆收藏 | 碑骨帖韵,笔力遒劲,结体宽博,墨色由浓转淡,展现山水意境的悠远。 |
《兰亭集序》 | 楷书 | 138cm×69cm | 全国中青年书法展参展作品 | 严谨中见灵动,笔画精到,神韵兼备,融合欧楷的险峻与褚遂良的温润。 |
《沁园春·雪》 | 草书 | 248cm×129cm | 山东省博物馆收藏 | 奔放洒脱,墨韵淋漓,笔势连绵如行云流水,将豪迈词意与草书韵律完美结合。 |
在艺术理念上,刘希山主张“师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他认为书法需“守正”为先,深入传统经典,方能“出新”有根;同时强调“字外功夫”,注重文学、哲学修养对书法的滋养,其作品中常蕴含“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东方智慧,除创作外,他还致力于书法教育,开办公益讲堂,培养后学,推动书法艺术普及,被誉为“齐鲁书风”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刘希山书法的价值不仅在于笔墨技巧的精湛,更在于其将传统精神与时代审美相融合的探索,为当代书法发展提供了“守正创新”的鲜活范例,其作品既有文人书法的雅正格调,又具视觉艺术的感染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
FAQs
-
刘希山书法的师承渊源是怎样的?
刘希山早年师从山东书法大家魏启后先生,系统学习二王帖学与魏碑书法,魏启后先生“碑帖融合”的艺术理念对其影响深远,加之他遍临颜真卿、欧阳询、汉碑等经典,逐渐形成以帖为骨、以碑为肌的独特书风,其艺术道路可概括为“从传统中来,到传统中去,再走出个人面貌”。 -
如何评价刘希山书法在当代书法界的创新性?
刘希山书法的创新性体现在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上,他既保留碑学的雄强与帖学的雅致,又融入现代书法的节奏感与形式美:通过墨色浓淡干湿的对比增强画面层次,以结体的欹正对比打破程式化,使作品既有古典底蕴,又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这种“守正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失本”的探索,为传统书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