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子书画家的笔墨语言如何展现独特艺术灵魂与时代精神?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画家需求 正文

耕子书画家,当代艺坛中以“笔墨守正、意境求新”为旗帜的书画艺术家,本名李耕,字子墨,1965年生于江苏苏州,自幼浸润于吴门书画的温润文脉,后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亚明、宋文治等国画大家,兼习书法,四十余年深耕于书画创作与理论研究,形成了融吴门雅韵与时代气象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貌,其作品以山水画见长,兼擅花鸟、书法,尤以“写意性”笔墨和“诗书画印”一体化的综合素养闻名,被业界称为“当代文人画的践行者与革新者”。

耕子书画家

耕子的艺术之路,始于对传统的深度叩问,幼时随祖父习字,临摹《兰亭序》《祭侄文稿》,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功底;青年时期入读南艺,系统研习宋元山水,对范宽的雄浑、倪瓒的萧疏、石涛的奔烂熟于心,却未止步于摹古,他常言:“传统是根,但艺术不能做盆景,要长成参天大树。”在创作中,他既坚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训,又以当代视角重构自然与人文的关系,其山水画多取材江南烟雨与巴蜀奇峰,前者以淡墨晕染出“吴门画派”的温润,后者以浓破墨勾勒出山水的雄浑,刚柔并济间,既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古典意境,又暗合现代人向往自然的精神诉求。

代表作品是其艺术理念的集中体现,2020年创作的《溪山清远图长卷》(纵35厘米,横896厘米),以苏州太湖与黄山云海为素材,前段用披麻皴描绘太湖石岸,疏林掩映间,渔舟唱晚,淡墨渲染的烟云与留白营造出“空山新雨后”的静谧;后段转以斧劈皴写黄山奇峰,焦墨点苔的松林与泼墨云海形成强烈对比,墨色由淡入浓、再由浓转淡,如山水长歌般起伏跌宕,该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评论家称其“以传统长卷形式,构建了跨越地域与时空的山水精神”,书法方面,其行草书取法王铎的奇崛与傅山的跌宕,又融入八大山人的空灵,2022年创作的《心经行草卷》,单字结体欹侧生姿,行笔如“屋漏痕”,转折处含筋抱骨,将佛理的空寂与书法的律动融为一体,被刻于寒山寺碑林。

为梳理其艺术演变脉络,特整理创作分期及特点如下:

耕子书画家

时期 时间跨度 风格特点 代表作品 艺术主张
传统浸染期 1980-1995年 深研宋元技法,笔墨以工整、细腻为主 《仿范宽溪山行旅图》 “先与古人为徒”
融通探索期 1996-2010年 尝试南北融合,构图开始打破传统范式 《江南新雨图》《蜀山行旅》 “笔墨当随时代,意境贵在独创”
风格成熟期 2011年至今 写意性笔墨凸显,诗书画印一体化 《溪山清远图长卷》《心经》 “以书入画,以画载道,以印点睛”

耕子的艺术影响力不仅在于创作,更在于他对传统书画的当代转化与传播,2015年,他创办“耕子书画工作室”,面向青年学子开设“传统临摹与写生创作”课程,强调“临古不是复制,写生不是拍照”,要求学员在理解传统精神的基础上,融入个人情感与时代观察,其工作室培养的百余名学生中,多人入选国家级美术展览,部分已成为青年书画骨干,他还多次赴海外举办展览,2023年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江南墨韵——耕子书画展”,以《烟雨姑苏》《塞外驼铃》等作品,向西方观众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天人合一”哲学,当地媒体评价其“让传统书画在异国土壤开出新的花朵”。

在艺术创新中,耕子始终警惕“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他认为,传统书画的精髓在于“气韵生动”,而当代创新需在“守笔墨之正”与“求意境之新”间找到平衡,近年来,他尝试将装置艺术理念融入山水画创作,如在《太湖印象》系列中,以半透明宣层叠拼贴,模拟水波的流动感,再以激光雕刻题写诗句,使静态画作产生“步移景异”的动态体验,这种“传统材料+现代语言”的探索,为文人画的当代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问答FAQs

Q1:耕子书画家的山水画为何常被称为“有温度的传统”?
A1:其作品虽取法传统,但融入了个人对生活的体悟——江南山水的温润源于他对故乡的记忆,巴蜀山雄浑则来自写生时的感动,他笔下的山石草木皆有“情”,如《溪山清远图》中的渔舟不仅是景物,更是对“渔樵问答”古典人文精神的延续,让传统笔墨承载了当代人的情感温度。

耕子书画家

Q2:耕子如何在书法与绘画的创作中实现“以书入画”?
A2:他强调“书画同源”,书法中的行笔节奏、墨色变化直接用于绘画,例如画山石时,以行草的“折钗股”笔法勾勒轮廓,用飞白的“飞白”表现石纹;画枝干时,以篆书的圆劲笔法写出遒劲感,使线条既有书法的筋骨,又有绘画的灵动,达到“画中有书,书中有画”的境界。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顾宇驰书法的独特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究竟体现在何处?
« 上一篇 08-31
为何翡翠的赞美词总能精准道出其千年灵韵与华彩?
下一篇 » 08-3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