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宇驰书法作为当代书坛中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创新的重要艺术实践,其作品以深厚的文化积淀、鲜明的个人风貌和精湛的技法表达,赢得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与赞誉,他深耕书法艺术四十余载,从篆、隶、楷、行、五体兼修,到以行草为突破口,最终形成“碑帖融合、气象雍容”的独特书风,不仅传承了中国书法的核心精神,更在当代语境下赋予了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
艺术根基:师古不泥的传承之路
顾宇驰的书法启蒙始于家学,幼年受祖父影响临摹《玄秘塔碑》《九成宫醴泉铭》,奠定了坚实的楷书基础,少年时期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系统研习书法史论与技法,师从著名书法家黄惇、言恭达等先生,在校期间,他不仅精研晋唐经典,如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的用笔结体,更深入汉魏碑刻,对《张迁碑》《石门颂》的朴拙雄强、《龙门二十品》的方峻险劲反复揣摩,这种“帖学养气、碑学强骨”的双重修炼,使其早期作品便呈现出“楷法谨严、隶意灵动”的特点。
青年时期,顾宇驰遍访国内博物馆与书法遗迹,在西安碑林临摹《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曲阜孔庙研习《乙瑛碑》,在敦煌莫高窟感悟写经书法的禅意,他强调“师迹更需师心”,不满足于对古人形貌的模仿,而是透过笔墨线条体悟创作者的精神世界,他临摹《兰亭序》时,不仅精准把握“永字八法”的使转变化,更注重表现王羲之“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从容气度;临摹《张迁碑》时,则通过侧锋取势、涩笔迟行的笔法,传递汉代文人的质朴与厚重,这种“以古为新”的学习路径,为其后续的书法创作积累了丰富的艺术语言。
书风特点:碑帖融合的笔墨新境
顾宇驰的书法创作以行草为核心,同时五体皆能,其书风的核心可概括为“碑骨帖韵、雍容大雅”,所谓“碑骨”,是指作品中融入碑刻的雄强方笔与厚重质感,线条如刀凿斧刻,刚劲中见骨力;“帖韵”则体现在对帖学流畅婉转笔法的继承,使转圆融,牵丝引带,富有韵律感,二者融合,既避免了碑刻的板滞与帖学的软媚,形成了“刚柔相济、气象正大”的审美特质。
在笔法上,顾宇驰主张“中锋为主,侧锋辅之”,中锋用笔确保线条的浑厚与力量,如横画“如千里阵云”,竖画“如万岁枯藤”;侧锋则用于取势,增强字的动势与变化,如撇画“犀象之角弩”,捺画“崩浪雷奔”,他尤其注重提按的节奏感,在《杜甫诗三首》行草长卷中,“国破山河在”的“破”字,以重按顿挫起笔,如高山坠石,随后提笔连带,线条由粗渐细,一气呵成,既有碑刻的顿挫之力,又具帖学的飞动之势。
墨法上,顾宇驰擅用“浓淡枯湿”的变化营造层次感,作品中浓墨如“太羹玄酒”,厚重沉稳;淡墨如“轻云笼月”,朦胧雅致;枯笔则如“万岁枯藤”,苍劲老辣,在《兰亭集句》作品中,他以浓墨书写正文,淡墨题写跋语,枯笔点缀牵丝,墨色由浓到淡、由润到枯的自然过渡,使整幅作品如行云流水,气脉贯通。
章法上,他追求“虚实相生、疏密有致”,借鉴传统册页、手卷的装裱形式,通过字的大小错落、行距的疏密变化、行气的开合呼应,形成“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视觉效果,其代表作《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以疏朗布局表现宁静悠远,“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则以密集行笔展现激昂壮阔,节奏鲜明,富有戏剧张力。
代表作品:五体兼修的艺术丰碑
顾宇驰的书法创作五体皆擅,各具特色,其代表作品既是传统经典的当代诠释,也是个人艺术理念的集中体现。
楷书《道德经小楷册》:以小楷写道家经典,取法钟繇、王宠,结体宽博,用笔圆润,点画如“珠玉之辉”,静中寓动,通篇气韵连贯,既有小楷的精谨雅致,又不失大字的雍容气象,被誉为“当代小楷典范”。
隶书《金刚经长卷》:以《曹全碑》为基,融入《张迁碑》的方笔,字形扁方,波磔飞扬,笔画如“蚕头燕尾”,既具汉隶的朴拙厚重,又显灵动飘逸,长卷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等句,通过字形的大小变化与笔画的轻重提按,将佛理的空灵与书法的韵味完美结合。
行草《王维诗卷》:以王羲之、王铎为宗,融合黄庭坚的“长枪大戟”与徐渭的“狂放不羁”,线条流畅奔放,使转纵横捭阖,诗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以连绵的牵丝与跌宕的笔势,表现出诗人超然物外的淡泊心境,情感与技法高度统一。
篆书《石鼓文四条屏》:取法《石鼓文》的圆融厚重,线条中锋用笔,均匀劲挺,结体对称端庄,既保留了西周篆书的古朴气息,又通过字形的长短变化与笔画的粗细对比,赋予传统篆书新的时代感。
艺术影响:守正创新的时代意义
顾宇驰的书法艺术不仅具有个人风格,更对当代书法创作与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书法教育家,他先后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培养了大量书法人才,提出“技进乎道,以书养德”的教学理念,强调技法训练与文化修养并重,其主编的《书法临帖与创作教程》《中国书法史论》等教材,成为高校书法专业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艺术创作中,他始终坚守“守正创新”的原则,认为“传统是根,创新是魂”,他深入研究书法史,梳理传统脉络,为创作提供养分;他关注当代审美,将个人情感、时代精神融入作品,使书法艺术与现代社会产生共鸣,其创作的《抗疫主题书法作品集》,以行草书写抗疫诗词,线条如“众志成城”,章法如“众志成城”,既传递了正能量,又拓展了书法的社会功能。
顾宇驰积极推动书法“走出去”,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书法展,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等机构收藏,他通过书法讲学、文化交流等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书法的魅力,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当代价值:文化自信的精神载体
在文化自信日益彰显的今天,顾宇驰的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的作品以汉字为载体,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崇德尚礼,其楷书作品端庄严谨,体现“中正平和”的儒家思想;草书作品奔放洒脱,展现“道法自然”的道家理念,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能够引导观众在欣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
顾宇驰的书法实践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了“融合创新”的范例,他将碑帖、五体、古今、中西等不同元素有机融合,既避免了“传统至上”的保守,也防止了“盲目创新”的浮躁,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书法创作路径,这种“兼容并蓄、守正创新”的艺术态度,对当代文艺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顾宇驰书法不同时期风格对比表
时期 | 风格特点 | 代表作品 | 技法侧重 |
---|---|---|---|
早期(1980-1990年代) | 楷书为主,谨严端正,受欧柳影响明显 | 《玄秘塔临帖》《楷书千字文》 | 笔法精谨,结体匀称,注重传统基本功 |
中期(1990-2010年代) | 行草突破,碑帖融合,开始形成个人风貌 | 《兰亭集句》《行草滕王阁序》 | 中侧锋并用,墨色变化丰富,章法疏密有致 |
晚期(2010年代至今) | 五体兼擅,气象雍容,强调文化内涵 | 《道德经小楷册》《金刚经长卷》《抗疫主题作品》 | 碑骨帖韵,形神兼备,情感与技法高度统一 |
相关问答FAQs
问:初学书法者如何从顾宇驰的书法中汲取营养?
答:初学书法者可从顾宇驰的楷书入手,如《楷书千字文》,先掌握其笔法的基本规律(如中锋用笔、提按分明)和结字的端庄严谨;再临摹其隶书作品,如《金刚经长卷》,体会“蚕头燕笔”的波磔变化与朴拙气息;进阶阶段可研习其行草,如《王维诗卷》,重点学习线条的使转牵丝与章法的虚实呼应,要注重其“以文化书”的理念,在技法训练之余,加强对诗词、经典文学的学习,提升文化修养,避免“为书而书”的误区。
问:顾宇驰书法中的“文人意趣”如何体现?
答:顾宇驰书法的“文人意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多书写经典诗文、格言警句,如《道德经》《赤壁赋》等,使文字内容与笔墨韵味相互映衬;二是雅俗共赏的审美追求,既有传统文人的“书卷气”,又融入当代生活的鲜活气息,如抗疫主题作品将宏大叙事与细腻情感结合;三是“书如其人”的人格投射,其作品端庄而不失灵动,雄强而富有温情,体现出作者温厚儒雅、谦逊包容的人格魅力,这正是传统文人“人品即书品”理念的当代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