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曹有让是当代中国画坛一位兼具传统底蕴与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其书画作品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与鲜明的个人风貌,在业界享有广泛声誉,他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陕西西安,自幼浸润于古都的文化氛围中,祖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文人,擅书法、爱收藏,幼时的曹有让常伴祖父左右,于笔墨纸砚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祖父教导他“书以载道,画以抒情”,这一理念成为他日后艺术创作的核心追求。
在书法学习上,曹有让从唐楷入手,临摹欧阳询《九成宫》、颜真卿《多宝塔》,打下坚实的楷书基础;青年时代转攻行草,深研“二王”尺牍、孙过庭《书谱》,兼取米芾、王铎的跌宕笔意,形成了“雄浑中见灵秀,古朴中寓流畅”的书风,他的书法作品,无论是大幅中堂还是尺牍小品,皆能体现“以书入画”的笔墨自觉——线条如锥画沙、屋漏痕,既具碑学的厚重质感,又有帖学的灵动气韵,结字欹正相生,疏密有致,于传统法度中透出当代审美趣味。
绘画方面,曹有让以山水画为专攻,兼擅花鸟,他早年系统研习宋元山水,范宽的雄浑、倪瓒的简逸、黄公望的浑厚,皆为其师法对象;后师从长安画派代表人物石鲁、方济众,汲取“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将西北山水的苍茫与江南山水的空灵相融合,他的山水画,多以秦岭、终南山为题材,构图上常采用“高远”“深远”相结合的章法,主峰巍峨,云雾缭绕,辅以苍松、溪流、屋舍,营造出可游可居的意境,笔墨上,他以斧劈皴表现山石的刚毅,以披麻皴描绘山体的温润,再以积墨、破墨法丰富层次,墨色或浓重如黛,或淡雅如烟,在“墨分五色”中传递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感悟。
花鸟画创作中,曹有让则取法徐渭、八大山人的写意精神,又融入吴昌硕的金石意趣,他笔下的梅兰竹菊,不拘泥于形似,而是以简练的笔墨捕捉其神韵——梅花老干虬曲,以焦墨勾勒,花瓣则用胭脂点染,显凌霜傲雪之姿;兰草以草书笔法写就,叶叶相顾,清雅脱俗;竹子挺拔劲节,墨色浓淡相宜,体现“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品格,其花鸟画虽小品居多,却常有“咫尺千里”之势,于方寸间见天地之大美。
为更清晰地展现曹有让的艺术特色,以下是其书法与绘画风格的对比:
艺术类别 | 风格特点 | 代表技法 | 代表作品 |
---|---|---|---|
书法 | 融合碑帖,雄浑灵秀,行草见长 | 刚柔并济的用笔,欹正相生的结体,节奏分明的章法 | 《赤壁赋》《将进酒》《心经》 |
山水画 | 苍茫浑厚,空灵秀逸,南北交融 | 斧劈皴与披麻皴结合,积墨破墨并用,高深远远构图 | 《秦岭烟云》《终南秋色》《华山雄姿》 |
花鸟画 | 写意传神,金石味浓,诗书画一体 | 草书笔法写枝叶,焦墨淡墨相破,简约造型见神韵 | 《墨梅图》《兰竹清韵》《秋菊傲霜》 |
在艺术成就上,曹有让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美展,并获“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美展优秀奖”等重要奖项,其书画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同时出版《曹有让书画集》《秦岭山水技法解析》等著作,为传统艺术的传承与推广作出积极贡献,作为西安美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的客座教授,他注重“技道并重”的教学理念,强调“书画家首先要做文化学者”,在培养学生笔墨技法的同时,引导他们研读经典、体悟生活,培养了一批兼具传统功底与创新意识的青年艺术家。
曹有让的艺术之路,始终贯穿着对传统的敬畏与对创新的探索,他曾说:“传统不是束缚手脚的绳索,而是滋养艺术的沃土;创新不是标新立异的噱头,而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在喧嚣的当代艺坛,他以沉静的心态坚守笔墨之道,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融入书画创作,使作品既有传统文化的根脉,又有当代生活的温度,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艺术桥梁。
FAQs
-
问:曹有让的山水画为何常以秦岭为题材?
答:秦岭是曹有让的故乡,也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自然景观兼具北方的雄浑与南方的灵秀,他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艺术”,秦岭的苍茫山川、深厚文化底蕴,最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通过描绘秦岭,他不仅是对家乡的热爱,更是试图以地域山水为载体,展现中国传统山水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在当代语境下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思考。 -
问:曹有让在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答:曹有让主张“传统为根,创新为魂”,传统方面,他深入研习古代经典书画,从笔墨技法、构图意境到文化内涵,都力求吃透传统精髓;创新上,他注重融入当代审美与个人体验,例如在山水画中尝试光影效果与色彩层次的突破,在书法中融入现代构成意识,但始终以“不违古意”为前提,确保创新有传统的根基,他强调“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让传统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这种平衡使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的厚度,又有时代的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