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罕(1880-1960),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名保昶,字罕,号太希,别署敝帚斋主,是近代浙东书法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书法艺术上溯魏晋,下及明清,融碑帖于一炉,以雄强刚健的风骨与灵动雅逸的意趣相融合,形成了独具面目的艺术风格,在近代书坛占据重要地位。
钱罕的书法成就,离不开其深厚的家学渊源与名师指点,他早年师从晚清书法大家梅调鼎,梅氏以“清代第一”的声名倡导“碑帖融合”,主张“以碑为体,以帖为用”,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钱罕的书法道路,在梅调鼎的指导下,钱罕精研《张猛龙碑》《郑文公碑》等北碑的方劲雄强,又深谙《兰亭序》《书谱》等帖学的流美灵动,打下了坚实的笔墨功底,他遍临历代名帖,从王羲之的“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到颜真卿的“雄浑大气”,再到苏东坡的“丰腴跌宕”,均能得其神髓,化为己用。
钱罕的书法艺术以行草成就最为突出,其作品既有帖学的流畅婉转,又有碑学的骨力洞达,用笔上,他方圆兼备,提按顿挫分明,转折处刚柔相济,线条遒劲而不失弹性,如“锥画沙”“屋漏痕”,蕴含丰富的节奏感;结体上,他内紧外松,重心平稳,欹正相生,字形大小错落有致,既有晋人雅逸的“书卷气”,又有唐法森严的“庙堂气”;章法上,他行气贯通,虚实相生,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自然,行距疏朗,整体布局疏密得当,呈现出大气磅礴而又灵动雅致的面貌;墨法上,他善用浓淡枯湿的变化,枯笔处苍劲老辣,如“万岁枯藤”,湿笔处温润华滋,如“春雨新竹”,墨色层次分明,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其楷书则端庄严谨,笔画精到,深得欧、褚笔意,兼具北碑的雄浑与唐楷的法度。
作为浙东书法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钱罕的书法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作品多为文人雅士所珍藏,宁波当地的名胜古迹如天一阁、保国寺等,仍可见其题写的匾额楹联,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符号,钱罕一生淡泊名利,潜心书艺,其“以书养性”的治学态度,以及对传统书法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为后世学书者提供了宝贵经验,他的传世作品如《行草千字文》《楷书心经》等,至今仍是书法爱好者研习的典范。
钱罕的书法艺术,是浙东文化孕育的瑰宝,他以笔墨为桥梁,连接了古代书法的辉煌传统与近现代书法的创新探索,其“刚健含婀娜”的独特风貌,至今仍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钱罕书法艺术特色简表
维度 | 具体表现 |
---|---|
书体 | 擅长行草、楷书,兼及隶书、篆书,以行草成就最著 |
笔法 | 方圆兼备,提按分明,转折处刚柔相济,线条遒劲有力,兼具碑骨帖韵 |
结体 | 内紧外松,重心平稳,欹正相生,既有晋人雅逸,又有唐法森严,字形大小错落有致 |
章法 | 行气贯通,虚实相生,字间呼应自然,行距疏朗,整体布局疏密得当,大气磅礴 |
墨法 | 浓淡枯湿变化丰富,枯笔苍劲老辣,湿笔温润华滋,墨色层次分明 |
风格渊源 | 师承梅调鼎,融汇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等大家,形成“刚健含婀娜”的独特风貌 |
FAQs
问:钱罕书法与梅调鼎书法有何异同?
答:钱罕书法师承梅调鼎,在“碑帖融合”的理念上一脉相承,这是二者的共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梅调鼎书法更偏重帖学的流美,风格“清劲秀逸”,有“淡雅如菊”之誉;而钱罕在继承梅氏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碑学的骨力,用笔更显雄强,结体更为开张,风格“刚健婀娜”,兼具帖韵与碑骨,形成了更具个人面目的艺术语言。
问:如何欣赏钱罕的行草作品?
答:欣赏钱罕的行草作品,可从“笔法、结体、章法、气韵”四个维度入手,笔法上,关注其方圆兼备的用笔与线条的节奏感,体会“锥画沙”的遒劲与“屋漏痕”的浑厚;结体上,留意其内紧外松的布局与欹正相生的变化,感受晋人雅逸与唐法森严的融合;章法上,观察行气贯通的呼应关系与虚实相生的整体布局,体会疏密得当的大气;气韵上,则需品味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文人情怀与刚健精神,感受“书如其人”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