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作为北方文化重镇,自古书画之风鼎盛,尤其在近现代,涌现出一批扎根乡土、耕耘艺坛的老画家,他们以笔墨为犁,在津沽大地上绘就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艺术画卷。“耕”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位以“耕农老人”为号的画家,一生致力于将文人画的雅致与市井生活的鲜活相融合,其作品如同一部浓缩的津沽文化史,记录着城市的变迁与人文的温度。
耕老先生生于1905年的天津老城厢,自幼浸润在码头文化与市井气息中,少年时因家道中落,在杨柳青画坊做学徒,临摹年画底稿,练就了扎实的造型能力,后经引荐拜入津门花鸟画名家李鹤年门下,系统学习文人画笔墨,又常与陈少梅、刘子久等交游,博采京津画派之长,他主张“师古人更要师造化”,每年春夏必赴北戴河、盘山写生,秋冬则流连于海河两岸、古文化街,将市井人物的淳朴、码头工人的坚毅、杨柳青年画的艳丽色彩,融入传统笔墨体系,新中国成立后,他参与创办天津美术专科学校(天津美术学院前身),培养了大批扎根津沽的画家,被誉为“津门艺坛的老黄牛”。
在艺术风格上,耕老先生以“雅俗共赏”为核心,花鸟画承袭徐渭、吴昌硕的写意精神,却一改文人画的孤高,用笔更趋奔放洒脱,设色则吸收杨柳青年画的明快对比,如《墨荷图》以浓墨破笔写荷叶,淡墨勾筋,却于花苞处点以胭脂红,既显荷之清雅,又见民间艺术的鲜活;山水画则融合北方山水的雄浑与江南水乡的灵秀,代表作《海河春晓》中,他以斧劈皴表现盘山的岩石,再用披麻皴勾画海河的柔波,远处的解放桥与近处的渔舟相映,既有传统意境,又充满时代气息;人物画更是直抵人心,《津门卖花女》以简练的线条勾勒出少女的娇憨,衣纹的顿挫间透着杨柳青年画的装饰美,眼神中的清澈则是对市井生活的深情凝望。
其一生创作逾千幅,代表作有《海河春晓》《津门市集图》《墨荷图》《杨柳青年画稿集》等,海河春晓》被天津美术馆收藏,成为记录城市变迁的经典之作,他的艺术不仅影响了津门画坛,更将天津文化通过笔墨传播至全国,晚年时,他仍坚持每日作画,常说:“画画如种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笔墨不能停,这津沽的风土人情,还得一代代画下去。”
耕老先生艺术年表(1905-1985)
时间 | 事件 |
---|---|
1905年 | 出生于天津老城厢,家道中落 |
1918年 | 入杨柳青画坊学徒,临摹年画 |
1925年 | 拜入李鹤年门下,学习文人画 |
1936年 | 与陈少梅等举办“津门八子画展” |
1950年 | 参与创办天津美术专科学校 |
1962年 | 《海河春晓》创作完成,引起轰动 |
1978年 | 出版《杨柳青年画稿集》 |
1985年 | 病逝于天津,享年80岁 |
FAQs:
问:耕老先生的艺术风格与其他天津老画家(如陈少梅、刘子久)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答:陈少梅以“北宗”山水见长,笔墨精谨,意境清雅;刘子久擅长文人山水,浑厚苍茫;而耕老先生的独特在于“雅俗融合”,他将杨柳青年画的色彩、市井生活的题材与文人画的笔墨深度结合,打破了传统文人画的“雅”与民间艺术的“俗”的界限,使作品更具生活气息与地域辨识度,尤其人物画和花鸟画中,这种“接地气”的艺术语言独树一帜。
问:耕老先生的作品对当代天津美术创作有何启示? 答:耕老先生“师造化”的创作理念启示当代画家,艺术创作必须扎根地域文化,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他“雅俗共赏”的美学追求,提醒创作者既要坚守传统笔墨的精髓,又要关注时代审美与大众需求,避免创作与生活脱节,他“耕耘不息”的艺术精神,更激励当代美术工作者耐得住寂寞,以“老黄牛”精神深耕本土文化,让津门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