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铁高作出生于20世纪中期的江南水乡,自幼浸润在吴门画派的艺术氛围中,其祖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民间画师,擅长花鸟与风俗题材,童年时,铁高作常在祖父的书案旁研墨调色,看祖父以秃笔勾勒荷塘月色,用胭脂点染桃李春风,这些耳濡目染的启蒙,在他心中埋下了艺术的种子,少年时代,他系统研习《芥子园画谱》,临摹沈周、文徵明的山水,又得遇恩师——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的弟子,开始接触“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理念,将传统文人画的意境与写生精神结合,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追求。
铁高作的艺术创作以山水画为主,兼及花鸟、人物,尤以“江南新山水”系列闻名,他的早期作品多摹古追古,笔法细腻,设色清雅,如《仿文徵明江南春意图》,以浅绛设色描绘远山、近水、村落,线条温润如蚕丝,意境空灵悠远,而立之年后,他多次深入黄山、桂林、三峡等地写生,将真山实水的雄浑气象与传统笔墨程式融合,作品中开始出现刚劲的斧劈皴、灵动的披麻皴,墨色层次更为丰富,既有北山水的骨力,又有南水乡的柔美,五十岁后,他的艺术语言进入成熟期,提出“墨韵为骨,色彩为魂”的创作主张,在传统水墨基础上大胆融入西方绘画的光影与色彩理论,形成“墨彩交融”的独特风格。
铁高作的山水画注重“三远”法的综合运用,常以高远取势,深远布景,平远造境,在构图上,他打破传统山水“远山无树、远水无波”的程式,通过虚实相生的留白与密集的皴擦点染,营造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间感,其代表作品《烟雨漓江图》,以破墨法表现漓江晨雾,远山淡墨晕染,似有若无;中景山石以浓墨勾皴,间以花青设色,尽显苍润;近景竹筏、渔舟用焦墨点厾,与远处的朦胧形成强烈对比,仿佛能听到江水潺潺、渔歌互答,而《秋山问道图》则另辟蹊径,以赭石为主调,辅以花青、藤黄,描绘秋日山林的斑斓,山间小径蜿蜒,有高士策杖而行,屋舍隐现于林间,既有王维“诗中有画”的意境,又具现代人对自然的哲思。
在花鸟画领域,铁高作承袭吴门写生传统,又不拘泥于工细,他的《荷塘清趣图》用没骨法绘制荷叶,以浓淡不同的花青与汁绿层层渲染,叶脉则以细笔勾出,荷花或含苞或怒放,花瓣用淡墨勾勒,晕以胭脂,清雅脱俗,几只水鸟立于荷间,笔法简练,动态传神,画面充满生机与野趣,而《梅兰竹菊四条屏》则展现了他对文人画笔墨精神的深刻理解,墨竹以“个”字、“介”字组合,挺拔劲健;墨兰用折叶笔法,飘逸潇洒;菊花以点厾法表现,繁而不乱;老梅则以苍劲的线条勾勒枝干,再以胭脂点染花朵,刚柔并济,彰显君子之风。
铁高作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创作,更在于他对传统的创新性转化与对后辈的提携,他曾任多地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主张“先师古人,再师造化,后师心源”,教学中强调写生的重要性,常带领学生深入名山大川,观察自然四季变化,他编写的《山水画写生技法》《墨彩交融的现代山水》等教材,系统梳理了传统山水画与现代审美的融合路径,影响了一代青年画家,他还致力于非遗传承,将民间剪纸、年画元素融入山水画创作,如《姑苏繁华图》局部,借鉴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色彩对比,使传统山水更具民间生活气息。
为更清晰地展现铁高作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演变,以下通过表格进行概览:
创作阶段 | 时间跨度 | 风格特点 | 代表技法 | 代表作品 |
---|---|---|---|---|
早期摹古期 | 20世纪70-80年代 | 笔法细腻,设色清雅,注重传统意境 | 浅绛设色、细笔勾勒 | 《仿文徵明江南春意图》《小桥流水图》 |
中期融合期 | 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 | 融合写生与程式,墨色层次丰富 | 斧劈皴、披麻皴、破墨法 | 《烟雨漓江图》《黄山松云图》 |
晚期创新期 | 2010年代至今 | 墨彩交融,光影与色彩理论介入 | 墨彩晕染、泼墨泼彩、综合技法 | 《秋山问道图》《荷塘清趣图》《姑苏繁华图》 |
铁高作的艺术之路,是一条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探索的道路,他曾说:“传统是根,创新是魂,没有根的创新是无源之水,没有魂的传统是无本之木。”他的作品既有文人画的笔墨情趣,又具现代审美的大气磅礴,为当代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虽已年逾古稀,他仍每日挥毫泼墨,或在画室中探索新技法,或带领青年写生采风,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赤诚与热爱。
相关问答FAQs
Q1:铁高作的“墨彩交融”风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区别于传统水墨画?
A1:铁高作的“墨彩交融”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用色上,突破传统水墨“以墨为主、色彩为辅”的局限,将色彩作为独立的表现语言,如在山水画中大量使用花青、赭石、藤黄等矿物与植物颜料,通过层层叠加、晕染,使色彩具有透明感与厚重感;二是技法上,融合西画的光影原理,以墨色的浓淡干湿表现明暗层次,再用色彩点染过渡,如描绘朝霞中的山峦,先以浓墨勾勒山石轮廓,再以朱砂、胭脂晕染天空,使画面既有水墨的韵味,又有光影的生动;三是意境上,传统水墨画多追求“水墨氤氲”的淡雅,而他的墨彩交融则强化了视觉冲击力,通过色彩的冷暖对比与墨色的虚实变化,营造出更具现代感的氛围,如《秋山问道图》中,秋日的暖色调与山石的冷墨形成对比,既表现了季节特征,又赋予画面情感张力。
Q2:铁高作在艺术创作中如何处理“传统程式”与“写生观察”的关系?
A2:铁高作认为“传统程式是前人对自然的提炼,写生观察是艺术家对自然的直接感知”,二者需辩证统一,在创作中,他首先深入研习传统程式,如山水画中的“皴法”“点苔法”,花鸟画中的“折枝法”,掌握其规律与精神;通过大量写生积累素材,观察不同季节、不同地域山水的形态特征,如黄山的奇松、漓江的秀水、江南的烟雨,将这些鲜活的感受转化为笔墨语言;在具体创作时,根据主题需要灵活运用程式,而非生搬硬套,他画江南水乡的烟雨,既借鉴了米芾“米点皴”的朦胧感,又结合写生中观察到的水汽蒸腾、云雾流动的动态,以破墨法与湿笔晕染,使程式化的笔墨充满生活气息,他曾比喻:“传统是地图,写生是路标,只有拿着地图走新路,才能既不迷失方向,又能发现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