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作旭书法艺术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以其融古出新的笔墨语言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他生于书法世家,幼承庭训,六岁临池,遍临楷、行、草、隶、篆五体,尤以行草见长,其书风既有晋唐风骨,又具明清意趣,笔墨间流淌着对经典的敬畏与对时代的感悟。
在笔法上,徐作旭深谙“屋漏痕”“折钗股”之妙,以中锋立骨,侧锋取势,提按转折处如锥画沙、如印印泥,他主张“笔笔有来历,字字有出处”,临摹《兰亭序》可辨其清丽流美,临《祭侄文稿》能感其沉郁顿挫,临《书谱》则悟其使转纵横,但他并非泥古不化,而是在传统笔法中融入个人情感,如写行书时,常以“飞白”增强节奏感,枯笔与湿墨相映,形成“燥润相杂,浓淡相宜”的视觉效果,其代表作《赤壁赋》长卷,用笔圆劲中见险峻,结字奇正相生,既有苏轼的丰腴跌宕,又融入王铎的欹侧变化,墨色由浓至淡自然过渡,仿佛苏轼泛舟赤壁时的情感起伏。
结构上,徐作旭打破“平正安稳”的常规,追求“险中求稳、奇中寓正”的动态平衡,他借鉴黄庭坚“长枪大戟”的结体特点,将字的中宫收紧,向四周辐射,如“舞”字撇捺舒展如飞天袖舞,却以竖钩稳住重心;“和”字左右结构左高右低,却通过横画的连接形成视觉张力,其楷书取法欧阳询《九成宫》的险峻与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灵动,结字内紧外松,笔画穿插避让,既遵循“法度”,又充满“意趣”,小楷作品《心经》更是以“小字展大”的功力,在方寸间见筋骨,笔画细而不弱,结字密而不乱,展现出“静气”与“灵气”的统一。
章法布局上,徐作旭善用“虚实相生、计白当黑”的美学原则,其行草作品往往首字破格,末字延伸,行与行之间顾盼生姿,字与字之间牵丝引带,形成“行云流水”般的节奏感,手卷《滕王阁序》以“一气呵成”的气势贯穿全篇,分段处用墨色变化自然过渡,正文与题款、钤印错落有致,整体布局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既有传统手卷的雅致,又具现代构成的视觉冲击,他特别注重“行气”的贯通,认为“字为眼,行为气,篇为魂”,通过笔断意连、虚实交替,让作品形成“无声之乐,无形之舞”的韵律美。
墨法运用是徐作旭书法的又一特色,他讲究“墨分五色”,根据内容情感调整墨色浓淡枯湿,写豪放之作如《将进酒》,则以浓墨为主,间以飞白,墨色浓烈如酒,酣畅淋漓;书婉约之词如《虞美人》,则以淡墨为主,枯笔淡墨间透出含蓄深沉的情感,其作品《兰亭集句》中,同一字用墨各异,“之”字二十余个,浓淡枯湿变化丰富,却浑然一体,展现出对墨法的极致掌控。
作为书法教育家,徐作旭主张“技进乎道”,认为书法不仅是笔墨技巧,更是心性修养的体现,他提出“五步临帖法”:读帖、摹帖、临帖、背帖、意临,强调从“形似”到“神似”的升华,其弟子多人获国家级书法奖项,他编写的《书法临摹与创作》被多所院校作为教材,推动了书法教育的普及。
徐作旭的书法成就得到业界广泛认可,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中国书法兰亭奖”等重要展览,并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他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某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致力于书法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出版《徐作旭书法集》《行草创作技法解析》等著作,为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以下是徐作旭书法不同书体风格对比:
书体 | 笔法特点 | 结构特征 | 代表作品 | 情感表达 |
---|---|---|---|---|
行书 | 中锋为主,侧锋取势,提按转折灵动 | 奇正相生,欹侧变化,中宫收紧 | 《赤壁赋》《兰亭集句》 | 流畅洒脱,兼具文雅与豪放 |
草书 | 使转纵横,牵丝引带,笔势连绵 | 简化笔画,打破字形,强调动感 | 《将进酒》《古诗四帖》 | 激情澎湃,富有节奏感 |
楷书 | 笔画方劲,藏露结合,法度严谨 | 内紧外松,穿插避让,端庄稳重 | 《九成宫醴泉铭》《心经》 | 静穆典雅,体现“静气” |
隶书 | 逆入平出,蚕头燕尾,波磔分明 | 扁平取势,左右开张,古朴厚重 | 《曹全碑》《张迁碑》 | 沉雄大气,兼具金石味 |
相关问答FAQs:
问:徐作旭书法的师承渊源是什么?他对传统碑帖有哪些独到的理解? 答:徐作旭书法师承体系以“二王”为根,上溯魏晋,下及明清,他早年师从本地书法家李明远先生学习楷书,后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受业于王冬龄、陈振濂等名师,系统研习五体书,他对传统碑帖的理解强调“取其意,不泥其形”:临《兰亭序》重其“韵”,体会“天下第一行书”的气韵生动;临《祭侄文稿》取其“情”,感受颜真卿的悲愤沉郁;临《书谱》悟其“理”,把握孙过庭的技道合一,他认为碑与帖并非对立,“碑以立骨,帖以养韵”,主张“碑帖融合”,如将《张迁碑》的方笔融入行书,增强线条的力量感,又将《兰亭序》的圆笔用于隶书,增添作品的灵动性。
问:如何欣赏徐作旭书法中的“意趣”?这种“意趣”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徐作旭书法的“意趣”是“情、景、理”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笔墨意趣,通过枯润、浓淡、疾涩的变化,赋予线条生命力,如枯笔似“秋风落叶”,湿墨如“春雨润物”;二是结字意趣,打破常规结构,以“险中求稳”的动态平衡营造奇趣,如“龙”字将竖弯拉长,如龙腾空,却以点画稳住重心;三是意境意趣,作品内容与形式统一,如书《赤壁赋》时,用笔的起伏随文句情感变化,写“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则开阔舒展,写“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则沉郁顿挫,欣赏时需从“形”入“神”,感受笔墨背后的情感与哲思,体会“书为心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