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建丽,当代中国画坛备受瞩目的女画家,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笔墨功底,在山水画领域独树一帜,她的作品既传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审美意识,形成了兼具古典意蕴与时代气息的艺术风貌,出生于艺术世家的耿建丽,自幼便浸润在笔墨丹青的氛围中,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国画家,耳濡目染之下,她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少年时考入美术学院,接受系统的科班训练,毕业后又拜入多位名师门下,深入研习宋元山水与明清文人画的笔墨传统,为其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耿建丽的艺术创作以山水画为主,兼擅花鸟与人物,其中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她的山水画不拘泥于传统山水的程式化构图,而是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深刻体悟与主观情感的融合,在题材选择上,她既描绘北方山水的雄浑苍茫,也表现江南水乡的温润婉约,更将目光投向西部山川的奇崛险峻,试图在广阔的自然中寻找人与自然的精神共鸣,其笔墨语言上,她以“写”为骨,以“意”为魂,将书法的笔法融入绘画,线条或刚劲有力,如折钗股、屋漏痕;或柔婉飘逸,如春蚕吐丝、行云流水,既注重物象的形态结构,更追求笔墨本身的韵律与节奏,在设色方面,她摒弃了传统青绿山水的浓艳,多以淡雅的水墨为主,辅以浅绛或花青,营造出清润通透、气韵生动的画面意境,正如古人所言“运墨而五色具”,通过墨色的微妙变化,表现出山水的层次感与空间感。
代表作品《秋山问道图》充分体现了耿建丽的艺术追求,此画以北方秋日山景为题材,构图上采用高远与深远相结合的方式,近景古松挺拔,中景山峦叠嶂,远景云雾缭绕,形成“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笔墨上,以浓墨勾皴山石轮廓,淡墨层层渲染,表现出山石的质感和体积感;松针则以中锋用笔,刚劲而富有弹性,与山石的沉稳形成对比,设色上,以赭石花青染秋色,金黄与青绿交织,既展现了秋日的绚烂,又不失雅致,整体画面既有宋山水的雄浑之气,又有文人画的空灵之韵,另一幅作品《江南烟雨图》则展现了她在江南题材上的功力,画面以水墨为主,淡墨渲染烟雨迷蒙的江南水乡,近处小桥流水,远处屋舍隐现,线条柔美,墨色清润,仿佛能听到雨打芭蕉的声音,感受到江南水乡的温婉与诗意,让人如临其境。
除了绘画创作,耿建丽还致力于美术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推广,她曾在多所高校担任客座教授,将自己的创作经验与艺术理念传授给学生,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观,鼓励学生深入生活,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她积极参与公益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美术展览,并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专业机构收藏,还曾在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举办个人画展,向世界展现中国画的魅力,其艺术成就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先后获得“全国中国画展金奖”“中国美术家协会年度创作奖”等多个奖项,并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等重要职务。
耿建丽的艺术之路,是一条不断探索与创新的道路,她曾说:“传统是根,创新是魂,没有根的创新是无源之水,没有魂的传统是无本之木。”在她的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她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尊重,也能感受到她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与表达,她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用笔墨语言构建起一个既真实又理想的艺术世界,让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生生不息。
以下是耿建丽部分代表作品及艺术特色简表:
作品名称 | 创作年份 | 题材类型 | 艺术特色 | 收藏/展览信息 |
---|---|---|---|---|
《秋山问道图》 | 2018 | 山水画 | 雄浑苍茫,笔墨刚劲,设色雅致 | 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收藏 |
《江南烟雨图》 | 2020 | 山水画 | 温润婉约,墨色清透,意境空灵 | “新时代·新江南”全国中国画展金奖,江苏省美术馆收藏 |
《西部印象》 | 2019 | 山水画 | 奇崛险峻,构图新颖,色彩浓烈 | “丝路·长安”中国美术作品展巡展,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
《花鸟四条屏》 | 2021 | 花鸟画 | 兼工带写,生动传神,富有生机 | 个人画展作品,被新加坡美术馆收藏 |
相关问答FAQs
Q1:耿建丽老师的绘画风格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关键影响因素?
A1:耿建丽的绘画风格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环境的熏陶使其自幼接触传统绘画,奠定了一定的审美基础;系统的科班教育让她深入研习了宋元明清各流派的山水的画技法,尤其受范宽、黄公望、石涛等大家影响深远;她的长期写生经历至关重要,她走遍大江南北,从北方山水的雄浑、江南水乡的温润到西部山川的奇崛,积累了大量一手素材,形成了“师法自然”的创作理念;她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现代审美的融合,使其作品既保留传统笔墨的韵味,又具有时代气息,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貌。
Q2:耿建丽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山水意象有何象征意义?如何通过这些意象表达她的艺术思想?
A2:耿建丽作品中的山水意象多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自然元素,如古松象征坚韧品格,云雾代表超脱意境,溪流寓意生命不息。《秋山问道图》中的古松与山径,既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暗含“问道自然、修身养性”的文人情怀;《江南烟雨图》中的小桥流水、烟雨楼台,则通过朦胧的意象表达了对江南温婉诗意的精神向往,她通过这些意象,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相融合,传递出“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同时以现代构图与色彩赋予传统意象新的生命力,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