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344-386),字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并称“二王”,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他幼承家学,兼取张芝、钟繇之长,突破父亲“内擫”笔法的拘束,开创“外拓”新境,其书法以“行草冠冕”著称,笔势连绵、气韵贯通,对后世书风影响深远,其传世字帖虽多为摹本,却仍能窥见“破体”之妙,是学习“二王”书法体系不可或缺的经典。
王献之书法字帖的核心特点可概括为“破体为宗、笔走龙蛇、气韵天成”,具体而言,笔法上,他打破王羲之“内擫”的含蓄,以“外拓”为主,笔势开张,转折处方圆并用,提按分明,如《鸭头丸帖》中“鸭”“头”二字的撇捺,舒展而不失筋骨,展现出“力透纸背”的张力;结体上,打破楷书的端正,以行草的欹侧变化为要,字形大小错落,左右结构多取左窄右宽、上疏下密之态,如《中秋帖》中“不复不得”四字,字形由紧凑到疏朗,形成节奏感;气韵上,追求“一笔书”的连贯性,字与字之间以游丝牵连,行气贯通,如《十二月帖》(摹本)中“不得”“执”等字,笔断意连,如行云流水,展现出“神融笔畅”的境界。
代表作品分析如下:
作品名称 | 年代 | 书体 | 核心特点 | 学习要点 |
---|---|---|---|---|
《中秋帖》 | 东晋摹本 | 草书 | 连绵流畅,笔势开张,字形大小错落 | 重点体会“一笔书”的连贯性,掌握“外拓”笔法的转折提按 |
《鸭头丸帖》 | 东晋摹本 | 行书 | 率意洒脱,方圆并用,字形欹侧生动 | 学习单字的欹侧取势,注意笔画的轻重变化 |
《洛神赋十三行》 | 东晋摹本(传) | 小楷 | 劲秀挺拔,结体疏朗,笔法精严 | 掌握小楷的“紧中见松”,体会“外拓”笔法的骨力 |
王献之书法字帖不仅是“二王”书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创新精神的典范,唐代孙过庭《书谱》赞其“情驰神纵,超逸优游”,宋代米芾称其“天真超逸,岂父可比”,足见其历史地位,对当代学习者而言,其字帖的价值在于:可从中学习“外拓”笔法的运用,突破“内擫”的拘束,增强笔势的开张感;能理解“破体”的创新逻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变化,临摹时需注意“先形后神”,先掌握字形结构,再体会气韵连贯,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
相关问答FAQs
Q1:初学书法者应选择王献之的哪件字帖入门?
A1:初学建议从《洛神赋十三行》入手,该帖为小楷,结体规范而不失灵动,笔法清晰,适合打好基础,掌握小楷的“紧中见松”后,再过渡到《鸭头丸帖》的行书,学习行笔的连贯性,最后挑战《中秋帖》的草书,逐步体会“一笔书”的气韵。
Q2:王献之书法与其父王羲之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A2:区别主要体现在笔法、结体和气韵三方面,笔法上,王羲之“内擫”,笔势含蓄,笔画多向内收敛;王献之“外拓”,笔势开张,笔画向外拓展,结体上,王羲之字形方正,结构严谨;王献之字形欹侧,大小错落,更具动态感,气韵上,王羲之“平和自然”,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王献之“豪迈奔放”,如“骏马脱衔,游龙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