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益,当代书坛中一位扎根传统、锐意创新的书法家,其作品以深厚的笔墨功底与鲜明的时代气息相融合,在楷书、行书领域独树一帜,他出生于广西南宁的一个文化世家,自幼受祖父影响临池不辍,少年时系统研习唐楷,青年时期遍涉魏晋碑帖,中年以后形成“雄健中见灵秀,厚重中显雅逸”的个人书风,数十年来深耕书法教育与文化传播,成为连接传统书法与当代审美的重要桥梁。
潘秀益的书法之路,始于对传统的敬畏与深耕,他早年楷书以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勤礼碑》为基,取其横轻竖重、端庄雄浑的笔意,兼收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险劲开张与柳公权《玄秘塔碑》的骨力洞达,打下了坚实的“楷法根基”,在此基础上,他上溯魏晋,临摹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的飘逸灵动,研习王献之《中秋帖》的连绵跌宕,同时融入北魏《张猛龙碑》的方笔斩截与《龙门二十品》的雄强霸悍,形成了“碑帖互融”的独特路径,其楷书作品,笔画如“绵里裹铁”,既见唐楷的法度森严,又含魏碑的朴茂厚重,结体中宫紧收而外笔画舒展,于端庄中见变化,于规整中显灵动;行书则取法“二王”的典雅与米芾的跌宕,用笔提按分明、牵丝引带自然,章法疏密有致、虚实相生,字里行间流露出文人雅士的从容气度,又兼具当代人追求的视觉张力。
在创作理念上,潘秀益始终坚持“师古不泥,以意驭法”,他认为,书法不仅是笔墨技巧的展现,更是书家心性修养与时代精神的表达,他常说:“传统是根,创新是魂,根深才能叶茂,魂新才能致远。”他的作品既不盲目追求“丑怪”的时风,也不固守“僵化”的古法,而是在深刻理解传统笔法、结法、章法的基础上,融入个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时代的思考,其创作的《赤壁赋》行书长卷,既保留了苏轼原作的旷达意境,又通过字形的大小错落、墨色的浓淡枯湿、线条的粗细变化,营造出“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流动感,实现了“文心”与“书艺”的完美统一,而在楷书作品《朱子家训》中,他则用温润含蓄的笔触、端庄平和的结体,将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与书法艺术的静美之气融为一体,让观者在笔墨之外,更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力量。
潘秀益的书法成就,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上,更体现在他对书法教育的执着与奉献中,他长期担任广西书法家协会理事、南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创办“秀益书法学堂”,培养出大批书法人才,从少年儿童到退休职工,不同年龄层的学员在他的指导下感受书法的魅力,他主张“书法教育要从‘心’开始”,强调“技进乎道”,不仅教笔法、结字,更注重培养学员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为此,他编写《楷书入门指南》《行书技法解析》等教材,将复杂的书法理论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图例解析,让初学者少走弯路;他还定期组织“书法进校园”“社区书法公益行”活动,走进学校、社区、乡村,免费为群众讲解书法知识,赠送春联福字,让书法艺术走出书斋,贴近大众生活。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潘秀益书法的艺术特色,以下通过表格梳理其不同书体的核心特点:
书体 | 用笔特点 | 结体特点 | 代表作品 | 风格关键词 |
---|---|---|---|---|
楷书 | 方圆兼备,横轻竖重,转折处圆中寓方,起收笔含蓄 | 中宫紧收,外笔画舒展,端庄稳重,重心平稳 | 《赤壁赋》(楷书)、《朱子家训》 | 浑厚、端严、灵动 |
行书 | 提按分明,牵丝引带自然,方圆并用,枯湿相济 | 欹正相生,大小错落,疏密有致,气韵贯通 | 《兰亭集句》、《古诗四首》 | 飘逸、流畅、雅逸 |
在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语境下,潘秀益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以“守正创新”为准则,既坚守书法艺术的“笔墨底线”,又勇于突破传统形式的束缚,将个人审美与时代精神融入创作,为书法艺术的当代化提供了有益的范本,他将书法教育与文化传承紧密结合,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弘扬传统文化,普及书法艺术”的使命,让更多人感受到汉字之美、笔墨之韵。
相关问答FAQs
问:潘秀益的书法学习有哪些关键节点?
答:潘秀益的书法学习可分为四个关键阶段:一是启蒙阶段(幼年至少年),受祖父影响临摹《玄秘塔碑》,奠定楷书基础;二是系统学习阶段(青年至30岁),师从广西书法家黄云鸿先生,系统研习唐楷、魏碑及“二王”行书,遍临《九成宫》《张猛龙碑》《兰亭序》等经典;三是融通创新阶段(30岁至50岁),提出“碑帖互融”理念,将魏碑的雄强与“二王”的雅逸结合,逐步形成个人风格;四是成熟升华阶段(50岁至今),以“文心书艺”为核心,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创作出《赤壁赋》《朱子家训》等代表作,同时深耕书法教育,推动书法普及。
问:初学者学习书法可以从潘秀益的作品入手吗?
答:可以,且具有较高参考价值,潘秀益的楷书结构规范、用笔清晰,尤其适合初学者打基础,建议从其楷书作品《心经》《朱子家训》入手,先观察基本笔画(如横、竖、撇、捺)的写法,注意“横轻竖重”“中宫紧收”的特点,再通过临摹掌握结体的规律;行书可从《兰亭集句》入手,重点体会其牵丝引带、虚实相生的用笔技巧,以及疏密有致的章法布局,需要注意的是,初学者在临摹时应先“求形似”,再“求神似”,避免过早追求个人风格,同时要结合其书法理论讲解(如《楷书入门指南》),理解笔法背后的文化逻辑,做到“技道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