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宁宗赵扩(1168—1224),南宋第四位皇帝,1194年至1224年在位,作为帝王,宋宁宗的书法艺术在南宋书坛占据特殊地位,既延续了南宋帝王书法“尚意”的主流风气,又因其个人审美与时代背景,形成了兼具庙堂之气与文人雅趣的独特风格,南宋书法整体承北宋“尚意”余绪,帝王书风多受宋高宗赵构影响,宋宁宗亦不例外,其书法以行书为主,兼及楷书,笔法圆融流畅,结字端庄沉稳,既体现帝王威仪,又蕴含文人书卷气。
宋宁宗书法的笔法特点可概括为“圆融含蓄,遒劲而不失灵动”,他学宋高宗《洛神赋》《千字文》等帖,用笔多取圆势,起笔与收笔含而不露,转折处自然圆转,少有棱角,这与南宋文人书风“平淡天真”的追求相契合,例如其题画跋中常见“赐”“御”“书”等字,横画平直而略带弧度,竖画挺拔且收笔内敛,撇捺舒展而不张扬,整体呈现出“温润如玉”的审美意趣,结字方面,宋宁宗善取“平正安稳”之势,字体重心多居中,笔画分布匀称,既避免北宋黄庭坚、苏轼书法的奇崛险绝,又不同于南宋后期文人书法的率意简淡,而是于平稳中见变化,如“山”“水”“云”等字,左右结构对称却不呆板,上下结构紧凑而不拥挤,体现出“既守法度又出新意”的书学思想,这种风格的形成,既与其宫廷书法训练有关——南宋宫廷书家多推崇“二王”与高宗书风,强调“以古为师”;也与其个人身份相关,帝王身份要求书法“雅正端庄”,而文人审美又使其追求“自然天成”,二者融合便形成了其独特的“庙堂雅韵”。
从传世作品看,宋宁宗的书法多见于宫廷绘画题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为马远、夏圭等宫廷画家的山水画题写的诗词与跋语,例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题马远〈踏歌图〉》,其行书“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等句,字径约3厘米,用笔细腻流畅,结字紧凑而空间疏朗,与马远“一角山水”的构图相得益彰,文字与画面共同营造出“太平盛世”的意境,另如《题夏圭〈溪山清远图〉》跋文,“绍兴画院刘松年,李唐而下,为近世之冠,今马远、夏圭之笔,又远出于刘松年矣”,此跋笔法更为老练,结字略取欹侧,笔画间连带自然,既有帝王对宫廷画家的褒奖之意,又流露出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堪称南宋帝王题画书的典范,宋宁宗的楷书作品如《赐岳飞敕书》(传),虽真伪存疑,但其字体方正端严,笔画厚重,仍可见其对唐代楷书(如颜真卿)的间接取法,体现了南宋帝王书法“崇古”的一面。
宋宁宗书法在南宋书史上的地位,需置于“帝王书风”与“文人书风”交织的背景下审视,南宋自高宗始,帝王书法成为书坛标杆,高宗宗法“二王”,形成“温雅秀润”的书风;宋孝宗则融合苏轼、黄庭坚笔意,追求“豪放洒脱”;宋宁宗则折中二者,以高宗为宗,兼取文人书法的“意趣”,形成了“端庄而不失灵动,雅正而富有韵味”的风格,相较于南宋后期文人书法的“简率化”(如姜夔、张即之的“尚意”书风),宋宁宗书法更注重“法度”与“意趣”的平衡,对南宋中期书风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书法因专注于“雅正”,缺乏突破性创新,故在后世书法史中关注度不及宋高宗、宋孝宗,但作为南宋宫廷书法的代表,其作品仍是研究南宋帝王审美与书风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
以下为宋宁宗书法风格要素简表:
风格维度 | 具体表现 | 代表作品体现 |
---|---|---|
书体选择 | 以行书为主,兼及楷书 | 《题马远〈踏歌图〉》(行书)、《赐岳飞敕书》(楷书,传) |
用笔特点 | 圆融含蓄,转折自然,起收笔内敛 | “宿”“雨”“清”等字横画平直带弧,竖画挺拔收笔含蓄 |
结字特征 | 重心居中,匀称平稳,于对称中见变化 | “山”“水”“云”字左右对称,笔画分布疏密有致 |
气韵追求 | 庙堂之气与文人雅趣融合 | 题跋文字与山水画意境相契,体现“太平雅正”审美 |
相关问答FAQs
Q1:宋宁宗书法与宋高宗书法有何异同?
A:宋宁宗书法直接受宋高宗影响,二者均以“二王”为宗,追求“雅正”“温润”的书风,这是相同之处,不同点在于:宋高宗书法更强调“古意”,用笔更为含蓄内敛,结字偏于修长,体现“崇古”倾向;宋宁宗则在继承基础上融入更多文人书法的“灵动”与“自然”,结字更为方正,笔画连带更丰富,既保留庙堂威仪,又增添几分率意,更具南宋中期的时代特征。
Q2:宋宁宗的传世书法作品主要有哪些?真迹多吗?
A:宋宁宗传世书法作品多为宫廷绘画题跋,真迹集中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如《题马远〈踏歌图〉》《题夏圭〈溪山清远图〉》《题李迪〈雪中归牧图〉》等,均为绢本行书,是其书法风格的真实反映,部分博物馆藏的南宋宫廷画中偶见其题跋,但数量有限,需注意的是,传世《赐岳飞敕书》等楷书作品,因缺乏确凿文献记载与风格实证,学界多存疑,并非公认真迹,总体而言,宋宁宗真迹存世稀少,题画书是其书法研究的主要实物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