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宇书法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位置: 首页 书法需求 正文

张正宇(1912-1998),江苏高邮人,是20世纪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书家、教育家,他以“碑帖相融”的艺术理念,打破了碑学与帖学的壁垒,在传统书法的根基上注入现代审美意识,形成了雄浑中见灵动、奇崛中蕴温润的独特风貌,被誉为“当代碑帖融合的探索者”。

张正宇书法

张正宇的书法之路始于家学,早年遍临《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等北碑,深得碑学“方笔雄强、结构茂密”之精髓;后转攻二王、米芾帖学,汲取帖学“圆转流畅、气韵生动”之精髓,这种“以碑为骨,以帖为韵”的学习路径,为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楷书,既保留了北碑的斩钉截铁、棱角分明,又融入了帖学的含蓄蕴藉,结字欹正相生,看似险绝实则平稳,如《正楷千字文》中“天”字,撇捺开张如鹰隼振翅,却通过重心偏移与笔势呼应,营造出稳如泰山的视觉效果;其行书则更见碑帖互融之妙,用笔方圆兼备,时而如“折钗股”般刚劲,时而如“屋漏痕”般自然,线条中蕴含的节奏感与力量感,恰如其分地传达出书家的情感起伏。

在技法层面,张正宇尤为注重“笔力”与“墨韵”的统一,他主张“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而新”,用笔上强调“屋漏痕”与“折钗股”的结合,既追求线条的涩进感与弹性,又避免碑学常见的板滞;墨法上则善用浓淡干湿的变化,如《行书条幅》中,以浓墨书写主体,枯笔飞白点缀其间,形成“燥润相杂,浓淡相宜”的视觉效果,增强了作品的空间层次感,章法布局上,他打破传统书法“横竖成行”的规整模式,借鉴现代构成意识,通过字的大小错落、疏密对比、欹正变化,营造出“乱石铺街”般的自然韵律,使作品既有传统书法的雅致,又具现代艺术的张力。

作为书法教育家,张正宇长期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其“技进乎道,道法自然”的教学理念影响深远,他强调书法创作需“师古而不泥古”,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个人性情与时代精神融入笔墨,反对为碑而碑、为帖而帖的僵化模仿,他的学生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当代书法界的骨干力量,延续了他的碑帖融合之路。

张正宇书法

张正宇书法风格分期与特点

时期 风格特征 代表作品/阶段
早期(1930s-1950s) 碎学根基,用笔方劲,结字茂密 临《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
中期(1960s-1970s) 碑帖融合,用笔圆转增多,结字灵动 行书《赤壁赋》临写
晚期(1980s-1990s) 个人风格成熟,雄浑中见逸气,章法疏密对比强烈 《自作诗书法册》

相关问答FAQs

Q1:张正宇书法如何体现“碑帖相融”的艺术特色?
A1:张正宇的“碑帖相融”并非简单的碑学与帖学叠加,而是以碑的“骨力”为支撑,以帖的“韵致”为血肉,具体而言,他用笔兼具碑的方笔雄劲与帖的圆转流畅,如楷书中既有北碑的棱角,又有二王的含蓄;行书线条中既有“折钗股”的力度,又有“屋漏痕”的自然,结字上,他保留碑的奇崛欹侧,又融入帖的平衡灵动,形成“刚而不野,秀而不媚”的独特风貌,实现了碑学的金石气与帖学的书卷气的有机统一。

张正宇书法

Q2:张正宇的书法教育理念对当代书法创作有何启示?
A2:张正宇主张“以古为师,以创为魂”,强调书法创作需在扎实掌握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个人性情与时代精神,这一理念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在于:创作者需深入临摹经典,吃透碑帖的笔法、结字、章法等核心要素,避免“创新”沦为无源之水;要敢于突破传统程式,将现代审美意识(如构成感、形式美)融入笔墨,使书法既传承文脉,又回应时代,他反对“为创新而创新”的猎奇心态,倡导“守正创新”,这对当下部分过度追求形式而忽视内涵的创作倾向具有纠偏意义。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小楷书法劝学
« 上一篇 今天
一万的翡翠镯子,到底值不值这个价?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