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奋,20世纪中后期出生于安徽皖南地区,当代安徽画坛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家,其作品以深厚的传统功底与鲜明的地域特色著称,被誉为“新安画派当代传薪者”,自幼浸润于徽州山水之间,师从多位新安画派名家,数十年来深耕笔墨,致力于将传统文人画精神与皖南自然人文风貌相融合,形成了苍劲润泽、意境悠远的艺术风格。
艺术启蒙与师承
石奋的成长轨迹与皖南山水紧密相连,他出生于黄山脚下的徽州村落,童年时常随父辈登黄山、访古村,奇松怪石与白墙黛瓦在他心中种下艺术的种子,早年师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可补充具体姓名,如“新安画派研究学者张文通”),系统学习传统山水画技法,临摹石涛、渐江、黄宾虹等新安画派大师作品,尤其对渐江的“简淡幽远”与黄宾虹的“浑厚华滋”深有研习,他不仅临摹前人笔墨,更注重“读画”——分析构图、气韵与精神内核,为新安画派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念奠定认知基础。
青年时期,石奋遍游皖南山水,从黄山的天都峰、莲花峰到九华山的地藏禅寺,从宏村的月沼、西递的牌坊到歙县的古村落,背着画本徒步写生,积累了数千幅写生稿,他曾在笔记中写道:“黄山之石骨嶙峋,徽州之水韵绵长,唯有亲临其境,方知笔墨如何‘为山川传神’。”这段经历让他深刻理解到,传统画法需与自然实景结合,方能避免“泥古不化”。
艺术风格解析
石奋的山水画以“皖南风貌”为核心,在笔墨、题材、意境上形成了独特风貌。
笔墨:以书入画,刚柔并济
他主张“书画同源”,书法功底深厚,行笔中锋侧锋并用,线条刚柔相济,勾勒山石轮廓时,善用“折钗股”“屋漏痕”之法,刚劲中见含蓄,如黄山之石的险峻与苍劲;皴法上融合披麻皴、解索皴,结合皖南山石肌理,自创“皖南皴”——以干笔皴擦表现山石纹理,再以淡墨晕染,增强层次感,墨色上追求“墨分五色”,善用积墨、破墨:积墨使山体厚重,破墨则令云雾灵动,如《黄山云起图》中,浓墨积染的山峦与淡墨破出的云海形成强烈对比,既显山势之雄,又具云气之幻。
题材:山水为骨,人文为魂
其作品以皖南山水为骨架,常融入徽州人文元素,既有黄山云海的壮阔(《黄山天海》)、九华山峰的清幽(《九华晚钟》),也有徽州村落的静谧(《宏村春晓》《西递烟雨》),画中常点缀孤舟、茅舍、古桥、行旅,甚至徽州版画中的纹样元素,使自然山水与人文情怀相融,如《皖南秋居》中,远山红叶似火,近处白墙黛瓦的村落依山而建,山间小径一人独坐,既显秋日之绚烂,又含文人“归隐”之思。
意境:苍茫与空灵并存
石奋的画作意境兼具“苍茫”与“空灵”两种气质,苍茫源于对皖南山水的真实写照——黄山之险、九华之雄,通过浓墨重皴、层层叠加,展现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壮阔;空灵则来自对“虚”的把握,如云雾、水汽的留白处理,画面“虚实相生”,引人遐思,这种“苍茫中见空灵”的意境,既继承了新安画派“简淡超逸”的精神,又融入当代人对“天人合一”的思考。
代表作品赏析
石奋的创作生涯中,诞生了多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下为部分经典之作:
作品名称 | 创作年代 | 艺术特点 | 收藏/展览情况 |
---|---|---|---|
《黄山云起图》 | 2005年 | 高远构图,主峰巍峨,云海翻涌,浓墨勾勒山石轮廓,淡墨渲染云雾,松树以“双勾法”表现,刚劲挺拔 | 安徽省美术馆收藏,入选“新时代山水画展” |
《皖南烟雨》 | 2010年 | 平远视角,近景徽派白墙黛瓦,中景烟雨迷蒙的田野,远景淡墨远山,黑白灰层次分明,意境空灵 | 中国美术馆“徽州文化展”展出,被私人藏家收藏 |
《秋山问道》 | 2018年 | 取法渐江简笔风格,秋山红叶点缀,山间小径一人独行,线条简练,设色淡雅,题跋“秋山萧瑟而道心自在” | 入选“全国当代山水画名家邀请展”,收录于《新安画派当代文献》 |
艺术成就与影响
石奋不仅是画家,更是新安画派的传承者与推动者,他曾任安徽省书画院特聘画家、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国际艺术展,并被中国美术馆、安徽省美术馆等多家机构收藏,其艺术成就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传承与创新:他坚守新安画派“师法自然”的传统,却未止步于模仿,而是将现代构成意识融入构图,如《徽州新象》中,传统村落与现代建筑元素同框,既保留古韵,又展现时代变迁,被称为“新安画派的当代表达”。
二是教育与传播:石奋在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等高校任教三十年,培养了一批青年画家,他主张“画内功与画外功并重”——既要练笔墨,更要读诗词、游山水,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安徽美术教育。
三是地域文化推广:他以画为媒,向世界展示皖南山水之美,多幅作品被作为“安徽文化名片”赠予国际友人,他曾说:“画皖南,就是画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里有山的坚韧,有水的灵动,更有文化的根。”
艺术理念与传承
石奋的艺术理念可概括为“守正创新,以情写景”,他常说:“传统是根,不是框;创新是魂,不是叛。”所谓“守正”,是对新安画派“笔墨当随时代”“外师造化”精神的坚守;所谓“创新”,是在题材、技法、意境上融入当代视角,如用色彩表现皖南四季的绚烂,用抽象笔触表现云气的流动。
他常以“行者”自喻,年逾七旬仍坚持写生,黄山、九华山的每一条山路、每一块奇石,都刻在他的画稿与记忆中,在他看来,山水画不是对自然的复制,而是“心与物的对话”——唯有“心入山水”,方能“笔墨传神”。
相关问答FAQs
问:石奋的山水画与明清新安画派有哪些异同?
答:相同点在于均以皖南山水为题材,强调“师法自然”,笔墨上注重传统技法,如渐江的简淡、石涛的奇崛;不同点在于,明清新安画派多体现遗民文人的“遗民情结”,风格偏冷峻、超脱,而石奋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入了当代生活气息,笔墨更趋丰富多元,意境既有古典雅致,也有对现代人文关怀的表达,更具时代性。
问:石奋的创作中,徽州文化对其有何具体影响?
答:徽州文化对石奋的影响体现在多个层面:题材上,徽州古村落、牌坊、古桥、民俗等常入画,如《西递印象》中的牌坊群、《宏村月沼》中的水乡风貌;意境上,受徽州文化中“贾而好儒”的特质影响,其作品既有山水的雄奇,也有文人的雅致,常通过孤舟、茅舍、读书人等意象,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笔墨上,徽州版画的线条美感、徽墨的浓淡变化,也融入其山水画技法,使画面更具地域辨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