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简称“军博”)的展厅里,一幅幅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的军事题材画作,总能吸引无数观众驻足,这些作品的背后,离不开军博画家们的深耕细作,李翔的名字与军事艺术紧密相连,作为军博创作员队伍中的佼佼者,他以画笔为武器,以画布为战场,用艺术语言诠释着中国军人的铁血丹心与强军梦想的壮阔历程。
李翔的艺术之路,始于对军旅生活的深厚情感与对绘画艺术的执着追求,1964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的他,自幼受家庭熏陶,对绘画展现出浓厚兴趣,1983年,他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系统学习中国画技法,毕业后便投身军旅文艺创作,后调入军博从事专业绘画工作,数十年来,他始终扎根军营,深入边防、海岛、演训场,与官兵同吃同住,用脚步丈量军营的广袤,用镜头捕捉军人的瞬间,用画笔记录时代的强音,这种“从军中来,到军中去”的创作理念,让他的作品始终充满鲜活的生活气息与磅礴的军旅豪情。
在艺术风格上,李翔擅长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意趣与西方写实主义的造型能力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军事现实主义”风格,他注重“以形写神”,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的细腻刻画,展现军人内心的坚毅与忠诚;他善于运用宏大构图与色彩对比,营造战场或训练场景的紧张感与震撼力,让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在表现历史战役的作品中,他既严格遵循历史真实,又通过艺术化的处理强化主题情感,使冰冷的史料焕发出人性的温度;而在描绘现代军人风貌的作品中,他又融入时尚元素与动态设计,让传统军事题材焕发出时代活力。
李翔的代表作品,几乎覆盖了中国军队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与当代强军实践的长卷,2007年,他创作的《古田会议》,以全景式构图再现了1929年古田会议的历史场景:画面中,毛泽东同志正站在讲台上慷慨陈词,台下官兵神情专注,油灯的光晕映照着墙上的标语,既保留了历史事件的庄重感,又通过人物动态的层次与光影的明暗,凸显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这一核心主题,这幅作品后来被军博永久收藏,成为军事历史题材的经典之作。
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李翔创作了《百团大战——破袭正太路》,画面以夜色为背景,八路军战士手持武器炸毁铁路、与日军搏斗的场景充满张力,爆炸的火光与战士们的身影交织成一幅壮烈的战争画卷,他特意在前景中刻画了一位年轻的八路军战士,他紧握炸药包的眼神中既有对敌人的仇恨,更有对胜利的渴望,这一细节让宏大的历史叙事有了具体的情感落脚点,作品展出后,引发观众强烈共鸣,被誉为“用艺术讲好中国抗战故事的典范”。
进入新时代,李翔的创作重心转向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2017年,他创作的《强军梦·2016》系列作品,聚焦现代军演场景:战机呼啸着划破长空,战舰劈波斩浪,士兵们在泥泞中匍匐前进……画面中,传统水墨的“飞白”技法被用来表现硝烟弥漫的战场氛围,而西方绘画的光影处理则增强了装备与人物的立体感,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强军梦”的主题更加鲜明有力。《深蓝利剑》一幅,以海军编队远航演练为背景,蓝色的海天与战舰的灰色钢铁形成强烈对比,战士们在甲板上列队执勤的身影如雕塑般坚毅,展现了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自信与豪迈。
除了大型历史题材创作,李翔还擅长通过小幅作品展现军人的日常温情,他的《哨所的春天》《雪域情》等作品,描绘了边防战士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的日常:一名战士在哨所前擦拭钢枪,身后是盛开的格桑花;几名官兵在暴风雪中相互扶持,为牦牛喂草……这些画面没有激烈的冲突,却以细腻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观众,让人们看到军人铁血外表下柔软的内心,他曾说:“军事题材不只是硝烟和战场,更是军人的情感与信仰,只有走进他们的内心,才能画出真正有灵魂的作品。”
作为军博的创作骨干,李翔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屡获大奖,还多次赴国外参展,成为传播中国军队形象的重要载体,他的《渡江战役》《上甘岭》等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多幅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中国美术奖”等重要奖项,他还承担了多项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任务,如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创作、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军事历史题材创作等,用画笔为国家留存珍贵的历史记忆。
在李翔看来,军事画家的使命不仅是记录历史,更要通过艺术作品凝聚民族精神,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每一幅军事题材作品,都是一部凝固的史诗,我们要用画笔告诉后人,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中国军人的忠诚与奉献永远值得铭记。”为了践行这一使命,他至今仍保持着每年下部队采风的习惯,不断从官兵身上汲取创作灵感,他常说:“只有和官兵在一起,才能感受到最真实的军营生活,才能画出最有分量的作品。”
以下是李翔部分代表作品的简要梳理:
作品名称 | 创作年份 | 题材类型 | 艺术特点与主题表达 |
---|---|---|---|
《古田会议》 | 2007年 | 历史革命题材 | 全景式构图,再现历史场景,凸显“思想建党、政治建军”主题,被军博永久收藏。 |
《百团大战——破袭正太路》 | 2015年 | 历史战争题材 | 夜色背景下的激烈战斗,通过细节刻画展现战士精神,获“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优秀作品奖”。 |
《强军梦·2016》系列 | 2017年 | 现代军事题材 | 融合传统笔墨与现代光影,聚焦军演场景,展现强军兴军的时代风貌。 |
《深蓝利剑》 | 2017年 | 现代海军题材 | 以蓝色海天为背景,展现海军编队远航的自信,突出“走向深蓝”的主题。 |
《哨所的春天》 | 2019年 | 军旅生活题材 | 边防战士与格桑花的温情画面,展现军人日常坚守与内心柔软。 |
FAQs
Q1:李翔的创作理念是什么?
A1:李翔始终坚持“从军中来,到军中去”的创作理念,强调深入军营生活,与官兵同甘共苦,从真实经历中汲取灵感,他认为军事题材创作既要尊重历史真实,又要通过艺术加工传递情感与精神,核心是展现“忠诚、担当、奉献”的军魂与强军兴军的时代主题,让作品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时代温度。
Q2:李翔的军事题材画作如何平衡历史真实与艺术感染力?
A2:李翔通过“史料为基、情感为魂”的方式实现平衡,他深入研究历史文献、影像资料和实物,确保历史事件、人物形象、装备细节的准确无误;他运用艺术化的构图、色彩、光影和人物刻画,赋予历史场景情感张力,例如在《古田会议》中,通过人物动态与光影明暗强化会议的历史意义,在《百团大战》中通过细节刻画让战士形象更具感染力,使观众在真实历史中产生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