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张明德,生于1956年,山东济南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济南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其书法作品以“雄浑厚重、灵动飘逸”的独特风格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被誉为“齐鲁书风”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自幼浸润于传统文化,六岁临池学书,五十余载笔耕不辍,楷书取法颜真卿的雄浑、欧阳询的险峻,行书追摹王羲之的飘逸、米芾的洒脱,草书融合张旭的狂放与怀素的流畅,最终在传统根基上形成个人风貌,成为当代书法艺术传承与创新的践行者。
艺术成长:师古不泥的求索之路
张明德的书法之路始于家庭熏陶,祖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文人,擅长楷书与隶书,幼年的他常伴祖父身旁研墨铺纸,耳濡目染之下对汉字结构之美产生浓厚兴趣,六岁那年,祖父为他启蒙《玄秘塔碑》,日临百字,寒暑不辍,少年时期,他遍访济南名泉古刹,摹刻于碑碣之上的历代书法成为他的“无声老师”——趵突泉边的“第一泉”碑让他领略楷书的端庄,千佛崖的摩崖石刻让他感受隶书的朴拙,大明湖畔的历下亭楹联则让他体会行书的流畅。
青年时代,张明德考入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统学习古典文学与书法理论,在校期间,他师从著名书法家蒋维崧先生,深研“书卷气”与“金石气”的融合,蒋先生常告诫他:“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这一理念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核心准则,大学毕业后,他先后任职于济南文化局与山东省美术馆,有机会接触大量馆藏书法文物,从《泰山刻石》《张迁碑》到《兰亭序》《祭侄文稿》,他在真迹前反复揣摩笔法、墨法与章法,逐步构建起“以楷立骨、以行达意、以草抒怀”的书法体系。
中年以后,张明德进入创作成熟期,他不再满足于对传统的模仿,而是尝试将齐鲁文化的厚重底蕴与个人情感融入笔墨,为创作《济南泉韵》系列作品,他实地走访济南七十二名泉,观察泉水在不同季节的形态——趵突泉的奔涌、珍珠泉的温润、黑虎泉的磅礴,将其转化为书法中的节奏与韵律;为书写《道德经》长卷,他通读老庄哲学,以楷书的庄重传达经典的深邃,以行书的流动展现思想的灵动,历时八个月完成,共计5400余字,无一懈笔,被誉为“文心墨韵的完美融合”。
艺术风格:雄浑与灵动的辩证统一
张明德的书法风格,可用“雄浑中见灵动,端庄中寓奇崛”概括,其楷书取法颜真卿的“屋漏痕”与欧体“险峻”笔意,结字方正严谨,笔画横轻竖重,转折处圆中寓方,既有颜体的雄浑大气,又不失欧体的精劲挺拔,代表作《朱子家训》楷书册页,单字结体平稳,通篇气息贯通,被选入中小学书法教材,行书则以“二王”为根基,融入米芾“刷字”的率意与王铎的欹侧变化,笔画连带自然,牵丝引带处如行云流水,章法上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代表作《赤壁赋》行卷,字字独立而气脉相连,展现出“无意于佳乃佳”的自然境界。
草书是张明德最具个人特色的书体,他承张旭、怀素狂草之精髓,但摒弃了“狂怪”之态,强调“狂而不乱,草而有法”,其草书笔画圆转流畅,提按分明,墨色浓枯相间,线条如“惊蛇入草,飞鸟出林”,既有草书的奔放气势,又不失法度严谨,为书写《将进酒》草书巨幅,他通宵达旦,以浓墨表现豪情,以枯笔展现苍劲,最后一笔“月”字,以飞白收锋,如长虹贯日,极具视觉冲击力。
张明德书法风格特点简表
| 书体 | 代表碑帖 | 风格特征 | 代表作品 |
|------|----------|----------|----------|
| 楷书 | 颜真卿《多宝塔碑》、欧阳询《九成宫》 | 方正严谨,横轻竖重,雄浑精劲 | 《朱子家训》楷书册页 |
| 行书 | 王羲之《兰亭序》、米芾《蜀素帖》 | 流畅自然,牵丝引带,疏密有致 | 《赤壁赋》行卷 |
| 草书 | 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 | 圆转流畅,墨色浓枯,狂而不乱 | 《将进酒》草书巨幅 |
艺术理念:传承文脉,守正创新
张明德常说:“书法不是笔墨游戏,而是文化的载体。”他认为,书法创作需“植根传统,面向时代”,既要深入传统经典,汲取古人智慧,又要结合时代精神,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他提出“三为”创作理念:以古人为师,以经典为范,以生活为源。
在传承方面,他主张“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强调学习书法需从魏晋唐宋经典入手,打好基础,他常告诫学生:“临帖不是抄帖,要‘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为此,他编写《楷书入门指南》《行书技法解析》等教材,系统梳理书法技法与理论,先后培养学员千余人,其中多人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
在创新方面,他注重“笔墨当随时代”,将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融入作品,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他创作《中华颂》巨幅行书,以丈二匹宣纸书写,内容涵盖历代爱国诗词,笔法上融合楷书的庄重与行书的流畅,既展现传统文化的底蕴,又传递出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他还尝试将书法与绘画、篆刻结合,创作“书画印一体”的作品,如《荷风送香》四条屏,以书法题跋、水墨荷花、篆刻印章相映成趣,拓展了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
社会影响:以艺弘文,德艺双馨
作为书法名家,张明德不仅专注于创作,更致力于书法文化传播与社会公益事业,他多次参与“书法进校园”活动,走进中小学与高校,为学生讲解书法历史,示范技法,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济南、曲阜等地举办“张明德书法艺术展”,累计展出作品300余件,观众超10万人次;出版《张明德书法作品集》《书法与文化》等专著,为书法理论建设贡献力量。
他还积极参与文化扶贫与公益捐赠,2018年,他赴甘肃定西开展“书法扶贫”活动,为当地学校捐赠图书与书法用具,并培训乡村教师;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他创作《众志成城》书法作品,通过义拍为疫区捐款50万元,因其德艺双馨,他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德艺双馨艺术家”“全国书法先进个人”,并担任山东省政协委员,为文化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相关问答FAQs
Q1:张明德的书法与“齐鲁书风”有何关联?
A:张明德是“齐鲁书风”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齐鲁文化以“厚重、博大、务实”为特质,张明德的书法恰好体现了这一文化基因——其楷书取法颜真卿(山东人),雄浑厚重,如泰山之稳;行书融入齐鲁文人的书卷气,端庄中见灵动,如泉水之流畅;草书则兼具齐鲁文化的豪迈与内敛,狂放而不失法度,他将齐鲁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形成了“雄浑、灵动、典雅”的独特风格,成为“齐鲁书风”在当代的典型代表。
Q2:初学者如何学习张明德的书法风格?
A:初学者学习张明德书法,需遵循“先基础,后风格;先楷书,后行草”的路径,应从其楷书入手,如《朱子家训》楷书册页,临摹时注意“横轻竖重”的笔画特点与方正严谨的结字,打好“骨法”基础;过渡到行书,如《赤壁赋》行卷,重点练习牵丝引带的连带关系与疏密有致的章法;尝试草书,需先掌握基本草法,再学习其墨色浓枯变化与线条流畅度,建议结合张明德的书法理论著作,如《楷书入门指南》,理解其“以古人为师”的创作理念,避免盲目追求风格而忽视传统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