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勋书法艺术植根于深厚的传统土壤,在碑帖融合的探索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其作品以“古雅新妍”的审美追求,成为当代书坛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精神的代表,作为上世纪50年代生于江苏的书家,王成勋幼承庭训,遍临碑帖,从汉隶《张迁碑》的方劲古拙中体悟笔力,于王羲之《兰亭序》的飘逸灵动中涵养气韵,后经林散之、费新我等名师指点,逐渐形成“碑为骨、帖为韵”的艺术主张,其书法五体皆能,尤以行草、隶书见长,作品中既有汉风的雄浑,又有帖学的雅致,在笔墨的提按顿挫间展现出对传统经典的深刻理解与当代转化的自觉。
王成勋的书法创作注重“以古为师,以心为上”,在笔法上,他主张“屋漏痕”与“锥画沙”的结合,线条中锋行笔,力透纸背,转折处方圆并用,既有碑刻的斩钉截铁,又有墨迹的温润含蓄,其行草作品《滕王阁序》,单字结构欹正相生,牵丝引带自然流畅,章法上打破行列界限,通过字的大小、疏密、墨色的浓淡枯湿营造节奏变化,仿佛一幅“无声的乐章”,隶书作品《千字文》则取法《曹全碑》的秀逸与《张迁碑》的朴拙,笔画蚕头燕尾分明,结体扁方取势,在端庄中见灵动,静穆中显生机,展现出“隶中有篆”的古雅意趣,他常说:“书法不是简单的笔墨游戏,而是心性的流露,需在规矩中见性情,在法度外求自由。”这种理念贯穿于其创作始终,使其作品既有传统法度的严谨,又有个人情感的张扬。
作为书法教育家,王成勋始终秉持“技道双修”的理念,致力于书法的传承与普及,他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期担任高校书法专业导师,出版《书法技法与审美》《王成勋书法作品集》等十余部著作,其教学强调“先与古人合,再与古人离”,主张通过临摹经典掌握笔法结构,再通过创作形成个人风格,他的学生中,多人在全国书法展中获奖,成为当代书坛的中坚力量,他还积极参与书法公益活动,深入基层开展书法讲座,为中小学捐赠字帖,用实际行动推动书法艺术的普及发展。
王成勋的书法成就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国际书法交流展,并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收藏,他先后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一等奖等重要奖项,被誉为“当代帖学传承的标志性人物”,面对荣誉,他始终保持谦逊:“书法之路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仍需在传统中汲取养分,在时代中寻找自我。”
王成勋主要书体风格特点表:
书体 | 笔法特点 | 结构特点 | 代表作品 |
---|---|---|---|
行书 | 提按顿挫中见灵动,线条圆转遒劲,融入篆籀笔意 | 欹侧取势,字内空间疏密对比,行气贯通 | 《赤壁赋》《滕王阁序》 |
隶书 | 蚕头燕尾分明,笔画方劲古拙,波磔开合有度 | 扁方取势,结构端庄中见变化,体势宽博 | 《千字文》《隶书条幅》 |
楷书 | 欧体险劲与颜体宽博结合,笔画刚柔并济 | 结构方正中见灵动,笔画穿插避让,重心平稳 | 《心经》《楷书册页》 |
相关问答FAQs
Q1:王成勋书法的“碑帖融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A1:王成勋的“碑帖融合”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笔法上,融合碑刻的“金石气”与帖学的“书卷气”,以中锋运笔为基础,吸收汉碑的方笔和魏碑的峻峭,同时融入王羲之、赵孟頫等帖学大家的使转技巧,使线条既遒劲有力又灵动流畅;二是结构上,打破碑与帖的界限,将碑刻的朴拙茂密与帖学的欹侧秀逸相结合,如隶书中融入楷书的端庄,行草中融入隶书的扁方,形成“奇正相生”的视觉效果;三是意境上,追求碑的雄浑大气与帖的雅致温润的统一,作品既有汉风的开阔雄健,又有帖学的细腻婉约,体现出“古雅新妍”的审美追求。
Q2:初学者学习王成勋书法应从哪些入手?
A2:初学者学习王成勋书法,建议分三步走:从楷书入手,打好基础,可先临摹其楷书作品《心经》,掌握笔画的基本写法和结构规律,体会其欧体与颜体结合的特点,尤其是笔画的提按转折和字的重心平稳;过渡到隶书,临摹其《千字文》,重点练习“蚕头燕尾”的笔法和扁方结构的布局,感受碑帖融合的笔意;尝试行草,从其行书《赤壁赋》中学习牵丝引带和章法布局,理解行气贯通的技巧,要注重读帖,不仅临摹形似,更要体会其作品中的气韵和情感,循序渐进,避免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