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张仕良,当代中国画坛颇具影响力的实力派画家,以其扎根传统、锐意创新的艺术实践,在山水画领域形成了独具辨识度的个人风貌,他生于江南书画世家,自幼浸润于笔墨丹青,数十年如一日深耕艺术,将文人画的写意精神与当代审美趣味相融合,作品既见笔墨的沉雄老辣,又透着对自然与生命的诗意观照。
张仕良1965年出生于浙江绍兴,这座以“兰亭”闻名于世的城市,为他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童年时,祖父作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书画爱好者,常以《芥子园画谱》为启蒙,教他临摹山水树石,少年时期,他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系统研习传统笔墨,师从陆俨少、童中焘等山水画大家,深入研习宋元山水的高远意境与明清文人画的笔墨趣味,毕业后,他并未止步于摹古,而是遍游名山大川,从黄山的奇绝、华山的险峻到江南的温润,在写生中提炼个人语言,逐渐形成“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的创作理念。
张仕良的山水画以“浑厚华滋”为基调,擅长在传统笔墨框架中融入当代视觉元素,他的作品多取材于北方山水的雄浑与南方山水的灵秀,构图上打破传统“三远法”的局限,常以俯瞰视角结合局部特写,营造出宏大与细腻并置的空间感,笔墨方面,他注重中锋与侧锋的交替运用,线条刚柔相济,皴法融合披麻皴、解索皴与自家独创的“积点皴”,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表现山石的质感和云雾的流动,色彩上,他突破水墨为上的传统,在淡雅青绿的基础上,适度赭石、花青等色,既保留文人画的雅致,又赋予画面明快的时代气息,其艺术主张“笔墨当随时代”,认为传统不是束缚,而是创新的基石,“真正的传统是活的精神,而非僵化的技法”。
他的代表作《苍茫太行》创作于2010年,以全景式构图展现太行的磅礴气势,主峰以浓墨勾勒,辅以淡墨晕染的云气,山间点缀的松林则用焦墨点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该作品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评论家称其“以传统笔墨写时代山魂,既有古意又具新境”。《江南忆》系列则聚焦故乡绍兴的水乡风物,将乌篷船、石桥、烟雨等元素融入山水画构图,笔墨清新灵动,色彩淡雅温润,2018年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展出时,被法国观众誉为“东方水墨的诗意再现”。
张仕良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在于他对中国画传承与推广的贡献,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如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山水画邀请展等,并获浙江省美术作品展金奖、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等多项奖项,作为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他培养了大量青年画家,提出“临摹—写生—创作”三步教学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他还致力于艺术普及,通过公益讲座、采风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画之美。
张仕良艺术年表
时间 | 阶段 | 重要事件 |
---|---|---|
1965年 | 出生 | 出生于浙江绍兴,祖父启蒙书画 |
1983年 | 求学 | 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 |
1987年 | 毕业 | 毕业后留校任教,开始写生创作 |
1995年 | 风格形成 | 提出“师心源”理念,形成个人笔墨语言 |
2010年 | 重要创作 | 《苍茫太行》创作,入选全国美展 |
2015年 | 国际影响 | 在纽约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
2018年 | 系列创作 | 《江南忆》系列巴黎展出,获“文化交流贡献奖” |
2020年至今 | 教学传承 | 任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主持山水画工作室 |
相关问答FAQs
-
问:张仕良的艺术风格是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取得平衡的?
答:张仕良认为传统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一体两面”,他在深入研习宋元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基础上,通过写生提炼自然物象的精髓,同时融入当代审美意识,他保留传统笔墨的“骨法用笔”,但在构图上采用现代构成的平面分割意识;色彩上以水墨为底,适度加入矿物颜料,既延续文人画的“雅正”之气,又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平衡不是简单的技法叠加,而是对传统精神的现代转译,让古老的中国画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
问:他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有什么特点?收藏者应关注哪些方面?
答:张仕良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以“稳健增值”著称,其价格走势与其艺术成就和学术认可度正相关,早期作品以写生小品为主,价格亲民;2010年后,随着全国美展等权威奖项的加持,代表作价格稳步上升,尤其《苍茫太行》《江南忆》等系列备受藏家青睐,收藏者应重点关注三点:一是作品的创作时期,成熟期(2000年后)的作品更具代表性;二是题材的独特性,如北方山水与江南风物的结合题材较少见;三是学术文献记录,如展览画册、评论文章等,这些能体现作品的学术价值,他的教学手稿和写生稿也具有收藏潜力,反映了艺术家的创作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