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画家周铭是当代中原画坛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他扎根于中原深厚的文化土壤,以山水画为主要创作方向,兼及花鸟、人物,其作品既延续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精神,又融入了对时代与地域的深刻体悟,形成了苍茫浑厚、灵动自然的艺术风貌,周铭的艺术之路,始于对传统的敬畏,成于对生活的深耕,其创作不仅是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更是对中原文化精神的当代诠释。
周铭1965年出生于河南南阳,这片楚汉文化交融的土地,自小便给予他潜移默化的艺术滋养,童年时期,他常伏于案头临摹家中收藏的《芥子园画谱》,对线条与墨色的敏感度在日复一日的勾画中逐渐萌发,青年时代,他考入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系统学习中国画理论与技法,师从当地名家,深入研习北宋山水雄浑的气韵与元明清文人画写意的精髓,毕业后,他并未止步于学院派的技术训练,而是选择回到家乡,沿着黄河、太行山、伏牛山写生,用脚步丈量中原大地的山川脉络,在风霜雨雪中捕捉自然最本真的面貌,这种“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双重修炼,为他后来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他的画中有宋画的骨法,有元画的逸气,更有中原山川的筋骨与血肉。
在艺术风格上,周铭的山水画以“浑厚”与“灵动”为显著特征,他注重笔墨的表现力,主张“以书入画”,将书法的笔法融入绘画线条,无论是勾勒山石的轮廓,还是皴擦树皮的纹理,都可见书法中提按转折的韵律感,其用墨讲究“墨分五色”,通过浓淡干湿的微妙变化,营造出山水的层次与空间感:近景山石多以浓墨皴擦,显其质之坚劲;中景云雾则以淡墨晕染,展其气之流动;远景则常以淡墨或留白处理,形成“远山无脚、远水无波”的空灵意境,在色彩运用上,他突破传统水墨画单一色调的局限,适度融入赭石、花青、石青等矿物颜料,既保留了水墨的雅致,又增添了画面的生机,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中原地区春之苍翠、夏之蓊郁、秋之明丽、冬之沉静的季节特征。
周铭的构图多取“高远”与“平远”相结合之法,既追求山势的巍峨峻拔,又注重山水的开合聚散,他善于在画面中留白,或为云雾,或为水流,或为天光,使实体的山石与虚空的气息相互生发,形成“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这种对“留白”的巧妙运用,不仅拓展了画面的意境空间,更传递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契合中原文化“中正平和”“大象无形”的精神内核。
以下为周铭绘画艺术风格与技法特点的对照表:
| 风格维度 | 具体表现 |
|--------------------|-----------------------------------------------------------------------------|
| 题材选择 | 以中原山水为主体(黄河、太行、嵩山等),兼及乡土风情、历史人文意象 |
| 笔墨语言 | 以书入画,线条刚柔并济;墨法讲究“浓淡干湿”,层次丰富,兼具骨力与韵致 |
| 色彩运用 | 水墨为底,适度融入赭石、花青等传统矿物颜料,清雅中见生机,地域特色鲜明 |
| 构图特点 | 高远与平远结合,强调虚实相生,留白营造空灵意境,气势开张而不失细腻 |
周铭的代表作品多植根于中原大地的记忆与情感,其早期作品《大河故道》以黄河为表现对象,画面中黄河之水如黄龙般奔腾而下,两岸山石以浓重墨色勾勒,辅以淡墨渲染,既展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又暗含对母亲河的敬畏与感恩,这幅作品入选全国第十一届美展,让他开始走进公众视野,中期创作的《嵩岳烟岚》则转向对中原名山的描绘,画面中嵩山主峰巍峨耸立,山间云雾缭绕,古松苍劲,近景处点缀几间茅舍,充满文人画的隐逸气息,却又通过山石的厚重质感传递出中原文化的坚韧品格,近年来,他的《麦收时节》《故园秋深》等作品进一步贴近乡土,以朴实的笔触描绘中原农村的丰收景象与生活场景,金黄的麦田、错落的农舍、劳作的农人,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意象,让他的山水画更具温度与人文关怀,也体现了他对“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践行。
作为河南美术界的中坚力量,周铭不仅在创作上成就斐然,更致力于艺术的传承与推广,他现任教于郑州大学美术学院,多年如一日坚守在教学一线,将传统笔墨技法与当代艺术理念融入教学,培养了一批青年美术人才;他积极参与中原文化的推广活动,通过举办个人画展、组织写生采风、参与公益美术教育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中原山水之美、文化之厚,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河南博物院等多家机构收藏,并出版有《周铭山水画集》《中原笔墨——周铭的艺术世界》等专著,成为研究当代中原绘画艺术的重要文献。
周铭的艺术,是中原文化在当代的生动映照,他以笔墨为桥梁,连接起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地域与时代,让观者不仅能从中感受到山水的壮美与乡土的温情,更能体会到中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如他自己所言:“画山水,画的是自然,更是心中的故乡与精神的原乡。”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周铭的创作无疑将继续扎根中原,为当代中国画坛贡献更多具有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艺术精品。
FAQs
问:周铭的绘画作品如何体现中原文化的独特性?
答:周铭的作品通过三个方面体现中原文化独特性:一是题材上聚焦中原标志性山水(如黄河、太行、嵩山)与乡土人文,这些意象本身就是中原文化的符号;二是笔墨语言融合了北宋山水的雄浑气韵与中原书法的骨力,如《大河故道》中黄河的磅礴线条,暗合中原文化“刚健中正”的精神;三是意境营造上追求“天人合一”,通过虚实相生的构图与留白艺术,传递出中原文化“中庸和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作品成为中原文化精神的视觉载体。
问:周铭的艺术创作对当代青年画家有何启示?
答:周铭的创作对青年画家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强调“扎根生活”的重要性,他放弃学院派的程式化训练,长期深入中原大地写生,从自然与乡土中汲取灵感,这提醒青年画家艺术创作需摆脱“闭门造车”,以生活为源头活水;二是倡导“传统与创新的平衡”,他既继承文人画的笔墨精髓,又融入现代审美与地域色彩,不泥古不薄今,为青年画家提供了“守正创新”的范例——唯有在传统中扎根,才能在时代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