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画家查世平,是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的一位普通农民,却因手中的画笔成为连接乡土与艺术的“文化使者”,他自幼在田间地头长大,对农村的一草一木、农事节庆、民俗风情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这种扎根生活的体验,成为他艺术创作的源泉,也让他的作品带着泥土的芬芳和生活的温度。
查世平的绘画之路并非科班出身,而是从自学起步,年轻时,他受村里老艺人的影响,用树枝在地上画、用锅灰在墙上描,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一笔一划地倾注其中,真正让他拿起画笔正式创作的,是2000年前后当地举办的农民画培训班,第一次接触水彩、丙烯等颜料,他如获至宝,白天在田里劳作,晚上就借着煤油灯琢磨技法,常常画到深夜,他的妻子笑着说:“他画起画来比侍弄庄稼还上心,地里的活儿都能耽误。”
他的作品题材始终围绕“农村”展开:春耕时牛犁田的背影、秋收时打谷场的热闹、春节时贴窗剪的喜庆、老树下纳凉时说古的老人……每一幅画都是他记忆中乡村生活的缩影,在技法上,他融合了传统民间剪纸的平面构图、年画的鲜艳色彩,又加入了现代绘画的透视和光影,形成独特的“乡土写实”风格,他的画里没有华丽的技巧,却充满了生动的细节——《丰收锣鼓》里,农民们挥舞着鼓槌,脸上的汗珠在阳光下闪着光;《乡村庙会》里,小贩的吆喝、孩子的嬉闹、老人的笑容,仿佛能从画中听见声音。
为了创作,查世平走遍了颍上县的每一个村落,他随身带着速写本,看到有趣的场景就立刻画下来:农妇喂鸡的专注、渔民撒网的弧度、手艺人编竹篾的灵巧……这些素材积累成他创作的“灵感库”,他的工具也很简单:几张土纸、几支毛笔、便宜的颜料,却能在他的笔下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他曾说:“农民画就得有‘土味’,这‘土’是土地的‘土’,是生活的‘土’,城里人画不出来的。”
近年来,查世平的作品逐渐走出乡村,在全国农民画展中屡获佳绩,还被多家美术馆收藏,但他从未离开土地,依然每天下地干活,晚上坚持画画,他还主动收了十几个徒弟,都是村里的农民,手把手教他们用画笔记录生活。“以前觉得画画是城里人的事,现在才知道,咱农民也能画出名堂。”徒弟小李说,跟着查老师学画,不仅学会了技艺,更重新发现了家乡的美。
查世平的作品,是千万农民生活的缩影,也是乡土文化的鲜活载体,他用最朴素的画笔,将农村的喜怒哀乐、四季更迭定格在画布上,让更多人看到了乡村的美丽与活力,正如他常说的:“土地是我的根,画笔是我的嘴,我要把根上的故事,说给全世界听。”
代表作及主题特点
作品名称 | 创作主题 | 艺术特点 |
---|---|---|
《丰收锣鼓》 | 农村秋收场景 | 以鲜艳的红、黄为主色调,构图饱满,通过农民挥舞鼓槌的动态展现丰收的喜悦。 |
《乡村庙会》 | 传统民俗活动 | 融合剪纸式平面构图与人物群像,细节丰富,还原庙会中的吆喝、杂耍等场景。 |
《老屋新炊》 | 农村家庭生活变迁 | 以老屋为背景,新炊烟与旧农具对比,色彩质朴,体现时代变迁中的温情。 |
FAQs
Q1:农民画与专业学院派绘画有哪些区别?
A:农民画更注重“生活性”和“民间性”,创作者多为农民,题材源于日常劳作和民俗,色彩鲜艳、构图自由,技法上常融合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元素;学院派绘画则强调系统性理论学习和技法训练,题材更广泛,注重专业性和艺术创新,农民画的核心是“真情实感”,学院派更侧重“形式表达”。
Q2:查世平的作品为何能打动人?
A:他的作品最大的魅力在于“真实”与“温度”,所有画面都来自他亲身经历的农村生活,细节生动、情感真挚,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无论是春耕的辛劳还是丰收的喜悦,都能让观者感受到土地的厚重和生活的本真,这种“接地气”的表达,让不同背景的人都能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