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魏万顺,生于1965年,河北保定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保定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其幼承家学,六岁习书,遍临楷、行、草、隶、篆诸体,尤以行草见长,四十余载笔耕不辍,形成了“雄逸清雅、气韵贯通”的独特书风,被誉为“燕赵书坛中坚力量”。
魏万顺的书法之路,始于家传启蒙,祖父为当地私塾先生,以《九成宫醴泉铭》为其开蒙,少年时又得遇名师指点,系统临习《兰亭序》《祭侄文稿》等经典法帖,青年时代,他遍访名碑刻石,于西安碑林临《曹全碑》得其秀逸,于曲阜孔庙摹《乙瑛碑》取其端严,后又深入研究宋代尚意书风,从苏轼《黄州寒食帖》中悟其笔法变化,从米芾《蜀素帖》中得其行气贯通,这种“师古而化古”的追求,使他的书法既植根传统,又具时代新意。
其书法风格以“雄”为骨、“逸”为韵、“清”为质、“雅”为格,用笔上,他主张“中锋立骨,侧锋取势”,提按转折间尽显节奏变化:行书作品中,线条如“锥画沙”“屋漏痕”,厚重而不失灵动;草书则笔势连绵,如“惊蛇入草、飞鸟出林”,疾徐有度,气脉畅通,结字上,他打破唐楷的森严法度,将楷书的端庄、行书的流便、草书的奔放融为一体,或险中求稳,或平中寓奇,于矛盾统一中形成平衡感,章法上,他注重“计白当黑”,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有致,或密不透风,或可走马,整体布局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代表作品方面,魏万顺的《行草千字文》堪称其风格集大成者:此作以王羲之笔意为底,融入米芾的刷字意趣,线条圆劲中见锋芒,结字欹正相生,通篇一气呵成,既有传统文人的书卷气,又具当代书法的视觉张力,其楷书作品《道德经》(小楷)则别具一格,取法钟繇、王宠,笔画清劲,结字宽博,字字独立而气韵相连,被誉为“楷书中的静雅之作”,其隶书作品《张迁碑》临本,既保留汉碑的朴拙雄浑,又注入个人温润笔意,成为书法爱好者临习的范本之一。
魏万顺不仅深耕创作,更致力于书法传承与推广,他长期担任保定市书法家协会培训导师,年均举办公益讲座数十场,培养学员千余人;其主编的《青少年书法启蒙教程》,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将传统笔法与现代审美结合,成为多地书法教材,2018年,他发起“书法进校园”活动,带领团队走进中小学,通过现场演示、互动教学,让更多青少年感受书法魅力,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并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兰亭奖提名”等荣誉,部分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及海外艺术机构收藏。
以下为魏万顺艺术历程简表:
时间 | 重要事件 |
---|---|
1971年 | 六岁随祖父习书,临摹《九成宫醴泉铭》 |
1985年 | 拜入河北书法家门下,系统学习楷书、行书 |
1996年 | 作品首次入选“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 |
2008年 | 获“河北省书法创作奖”,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 |
2015年 | 出版《魏万顺书法作品集》,举办个人书法展 |
2020年 | 主编《青少年书法启蒙教程》,发起“书法进校园”活动 |
相关问答FAQs
Q1:魏万顺的书法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A1:魏万顺的书法风格形成,源于“师古不泥古”的治学理念,他早年以唐楷筑基,遍临魏晋法帖,深得二王笔意;中年专研行草,融合米芾、王铎的奔放与苏轼的浑厚;晚年又涉猎汉碑、简牍,汲取朴拙之气,其风格以传统为根基,以创新为灵魂,将碑学的雄强与帖学的灵秀结合,形成“雄逸清雅”的个人面貌,体现了对书法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当代转化。
Q2:初学者学习魏万顺书法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A2:初学者可分三步入手:一是“取法乎上”,从其楷书作品《道德经》临起,先掌握基本笔画与结字规律;二是“过渡行书”,临摹其《行草千字文》中的单字练习,体会提按转折与行气连贯;三是“意临创作”,在掌握技法后,尝试融入个人理解,避免机械模仿,需注重书法理论学习,理解其“笔随心运、字由心造”的艺术理念,方能得书法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