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版画家刘玥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位置: 首页 画家需求 正文

青年版画家刘玥以敏锐的时代感知和多元的艺术实践,在当代版画领域展现出独特的探索活力,她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本科及实验艺术系研究生,师从著名版画家苏新平、王华祥,既承袭了传统版画的技艺精髓,又以跨学科的视野打破媒介边界,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艺术与生活的青年力量。

青年版画家刘玥

本科阶段,刘玥系统学习了木刻、铜版、石版等传统版画技法,在导师指导下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版画图像谱系,尤其对明清书籍插图中的线条韵律与叙事逻辑产生浓厚兴趣,研究生期间,她转向实验艺术领域,开始探索版画与数字技术、装置艺术的融合,尝试通过材料创新拓展版画的语言维度,逐渐形成“技以载道,器以载心”的创作理念。

刘玥的创作以“媒介融合”为核心特征,她认为版画不应局限于平面,而应成为承载观念与情感的立体载体,在她的作品中,传统技法与现代科技相互渗透,材料选择突破常规,呈现出丰富的视觉层次,以下是她主要创作媒介与技法的特点:

媒介类型 技法/特点
木刻版画 传统刀法(阳刻、阴刻)结合数码建模,通过3D扫描将自然纹理转化为刀法语言,如《城市褶皱》系列中,建筑轮廓的木刻肌理与数码生成的城市网格叠加,呈现都市的疏离感。
铜版画 采用腐蚀、飞尘等传统技法,融入金属丝、亚克力板等综合材料,在《生长线》系列中,铜版腐蚀的有机线条与金属丝的硬朗结构形成对比,隐喻自然与科技的共生关系。
综合材料 以宣纸为基底,结合废旧金属、电子元件等,通过拓印、拼贴、层叠形成装置化作品,如《旧纸新语》系列中,古籍残页的拓印与电路板图案交织,探讨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
数字版画 运用AI生成辅助构图,结合传统拓印工艺,将算法生成的抽象图像转化为实体版画,如《数据之诗》系列,通过数码控制拓印的深浅变化,呈现数据流动的韵律。

刘玥的创作始终聚焦“人”与“时代”的关系,她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意,以微观视角折射社会议题。《城市褶皱》系列以城市建筑为对象,通过木刻的粗粝质感与数码网格的叠加,表现现代都市人在空间中的挤压与疏离;《生长线》系列则关注生态问题,用铜版的有机线条与金属结构,探讨科技发展下自然的异化与重生;《旧纸新语》系列是她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将古籍文献的图像转化为当代版画,让千年文字在新的媒介中焕发生机,她曾说:“版画是时间的艺术,每一刀、每一印都是与历史的对话,也是对当下的回应。”

青年版画家刘玥

近年来,刘玥的作品频繁亮相国内外重要展览,如“全国版画作品展”“中国青年美术大展”“国际版画双年展”等,其作品《城市褶皱No.3》获2022年全国版画作品展优秀奖,《生长线》系列入选2023年中国美术奖·青年创作奖提名,她积极参与艺术公共项目,在高校、社区开展版画工作坊,推动版画艺术的普及与传播。

对于未来,刘玥计划进一步探索版画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的结合,尝试在虚拟空间中呈现版画的“刀味”与“木味”,她将深入乡村与生态保护区,创作更多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让版画不仅存在于展厅,更能走进生活,成为连接个体与时代的纽带。”

FAQs: Q1:您的创作灵感通常来源于哪里?如何平衡传统与当代的表达? A1:灵感多源于日常观察,比如城市建筑的肌理、古籍的文字形态、自然的生长痕迹,平衡传统与当代的关键是“理解”而非“复制”——理解传统技法的本质(如木刻的刀法语言、铜版的腐蚀特性),再用当代的视角和媒介去重构它,让传统成为创新的基石,而非束缚。

青年版画家刘玥

Q2:作为青年版画家,您认为当代版画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 A2:当代版画的价值在于其“可复制性”与“原作性”的辩证统一,在数字时代,版画的复数性不再局限于物理复制,而是可以通过数字媒介传播;而其手工制作的“原作性”则承载着艺术家的体温与观念,这种双重属性让版画既能广泛传播,又能保持艺术的本真,这正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核心价值。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书法自学为何说等于自杀?自学书法真的不可行吗?
« 上一篇 08-25
当代书法泰斗的标准是什么?书法传承与创新如何统一?
下一篇 » 08-25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