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手链作为兼具装饰性与收藏价值的饰品,市场上假货泛滥,从B货(酸洗充填)、C货(染色)到D货(仿制品),常让消费者难以分辨,掌握科学的鉴别方法,需从外观特征、结构构造、物理性质及专业检测等多维度综合判断,避免仅凭单一特征误判。
外观特征:颜色与光泽的自然之辨
真翡翠的颜色由矿物成分(铬、铁等元素)致色,呈现“有色部分有色根,无色部分透如水”的特点,颜色分布不均匀,常呈团块状、丝絮状渐变,边缘过渡自然,例如绿色翡翠常有“色根”集中处,向周围逐渐变淡,而染色翡翠(C货)颜色浮于表面,呈蛛网状分布于裂隙中,或在透光下见色丝呈直线状(人工染料沿裂隙渗透)。
光泽上,真翡翠为玻璃光泽,表面光滑如镜,反光锐利,转动时可见“刚性光泽”(硬玉矿物颗粒致密反光形成的锐利感);B货因酸洗破坏结构,树脂充填后呈树脂光泽或蜡状光泽,反光呆板,缺乏灵动感;仿制品(如玻璃、塑料)光泽较弱,玻璃仿翡翠可能有气泡,塑料则呈蜡状光泽且质地轻。
透明度方面,真翡翠“水头”足者透明,但可见“棉絮”(矿物包裹体)呈丝絮状、团块状分布,且棉絮与绿色界限清晰;B货因酸洗去除了杂质,透明度看似很高,但内部结构疏松,可见“网状酸蚀纹”(放大镜下可见 interconnected的裂纹,被树脂充填);塑料仿翡翠透明度均匀,无天然棉絮感。
结构构造:翠性与棉絮的天然印记
翠性(“苍蝇翅”)是硬玉矿物的解理面反光,真翡翠在透光或放大镜下可见片状、针状闪光,这是翡翠的独有特征(注意:并非所有翡翠都明显,如老坑玻璃种翠性微弱,但B货因酸洗破坏解理,翠性模糊或消失)。
棉絮是翡翠中的矿物包裹体或微裂隙,呈丝状、带状、团状分布,真翡翠的棉絮自然随机,与底色融合;B货的“棉絮”常呈碎块状分布,是酸洗后残留的杂质,或树脂充填形成的“胶块感”。
真翡翠的颗粒边界清晰(豆种可见颗粒感),而B货颗粒边界模糊,因酸洗使矿物间结构疏松;仿制品如石英岩仿翡翠,颗粒较粗,光泽弱,且无翠性。
以下为常见翡翠手链与仿制品的结构特征对比:
特征 | 真翡翠(A货) | B货(酸洗充填) | C货(染色) | D货(仿制品,如玻璃) |
---|---|---|---|---|
翠性 | 可见片状、针状闪光(明显或微弱) | 模糊或消失(酸洗破坏解理) | 可能有翠性,但颜色异常 | 无翠性 |
棉絮 | 丝絮状、团状,分布自然 | 碎块状,或树脂充填形成的胶块感 | 色丝沿裂隙分布,棉絮被染色覆盖 | 无天然棉絮,可能有气泡(玻璃) |
颗粒边界 | 清晰(豆种可见颗粒感) | 模糊(酸洗使结构疏松) | 边界清晰,但颜色浮于表面 | 颗粒粗大(石英岩)或无颗粒(玻璃) |
颜色分布 | 有色根,过渡自然 | 颜色均匀,无色根 | 色呈网状沿裂隙渗透,边缘不自然 | 颜色均匀,呆板 |
物理性质:密度、硬度与声音的实战检验
密度:真翡翠密度为3.33g/cm³左右,手掂有明显的“压手感”(同体积下比玉石重);B货因树脂充填,密度略低(3.00-3.20g/cm³),掂量较轻;塑料仿制品密度更低(1.05-1.55g/cm³),手感轻盈;玻璃仿翡翠密度与真翡翠接近,但可通过敲击声音区分。
硬度:真翡翠摩氏硬度6.5-7,能在普通玻璃上划出痕迹(仿制品如塑料硬度低,划不动玻璃;石英岩硬度7,也能划动玻璃,但光泽弱)。
声音:两颗真翡翠手链珠碰撞,声音清悦、悠长,有“钢音”;B货因结构疏松,声音沉闷、短促;塑料仿制品声音发“木”,无回音;玻璃仿翡翠声音清脆但短,余音短。
工艺细节与专业检测:辅助判断的关键
工艺细节:真翡翠手链的珠子打磨光滑,抛光精细,边缘无毛刺,孔洞处规则(机械钻孔);B货珠子可能因酸洗边缘粗糙,孔洞处有“崩口”;仿制品(如手工雕刻塑料)表面常有划痕、气泡,孔洞不规则。
专业检测:最可靠的是送检权威机构(如NGTC、CMA认证检测站),获取鉴定证书,证书需包含:编号(可通过官网查询)、照片与实物对比、检测结果(如“翡翠(A货)”),专业仪器检测可进一步验证:
- 折射仪:真翡翠折射率1.66,B货因树脂充填可能略低(1.65左右);
- 密度仪:精确测量密度,区分真伪;
- 红外光谱仪:检测是否有树脂充填峰(B货在2800-3000cm⁻¹处有吸收峰)。
FAQs
Q1:翡翠手链证书上写着“翡翠(处理)”,是什么意思?
A:“翡翠(处理)”通常指B货或C货,即经过酸洗、充填或染色的翡翠,根据国家标准,处理翡翠需在证书中明确标注,若仅写“翡翠”未标注“处理”,则为A货(天然翡翠),购买时需认准证书编号,并通过官网查询真伪,避免假证。
Q2:A货翡翠手链会越戴越透吗?
A:不会“越戴越透”,但表面会因长期佩戴与人接触,油脂、汗液渗入,使表面更光滑,光泽更柔和(俗称“养玉”),视觉上可能感觉更“亮”,但内部透明度不会改变,若有人声称“戴久了能变透”,可能是B货(树脂老化后变浑浊)或假货,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