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当代中国书法界颇具影响力的书法家与教育家,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底、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对书法传承的执着贡献,被誉为“文人书法”的当代践行者,1945年生于江苏苏州,自幼浸润于吴门文化,祖父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书家,幼时描红临帖的启蒙为其奠定了坚实的笔墨根基,后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师从沙孟海、陆维钊等名师,系统研习篆、隶、楷、行、草五体,尤以楷书、行书见长,其书作既承晋唐法度,又融明清意趣,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苏州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培养书法人才千余人,著述《书法美学探微》《楷书技法解析》等影响深远。
艺术生涯:从笔墨启蒙到风格确立
王群的艺术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启蒙与奠基阶段(1945-1965年):童年时,祖父以《玄秘塔碑》《九成宫醴泉铭》为教材,要求他每日临写百字,强调“笔笔有来历,字字有出处”,这一时期的严格训练,使其楷书结构精准、笔法扎实,为日后创作打下“童子功”。探索与求索阶段(1965-1985年):进入浙江美院后,他跳出“唯碑帖论”的局限,广泛接触甲骨文、金文及秦汉简牍,同时研习书法理论,撰写《论魏碑与唐楷的辩证关系》等论文,提出“碑帖互补,以帖养碑”的创作理念,此间作品多取法北魏碑刻的雄强与二王行书的流畅,逐渐形成刚柔并济的早期风格。成熟与确立阶段(1985年至今):经过数十年的笔墨淬炼,王群在50岁后形成独特的“清雅遒劲”书风,其楷书以欧体为骨,融入赵孟頫的温润与文徵明的秀逸,结字端庄而不失灵动;行书则取法米芾的“刷字”笔意,兼收王铎的跌宕,笔势连贯,气韵生动,1990年代以来,他多次举办个人展览,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并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书法风格:融古出新,文墨相彰
王群的书法以“传统为根,创新为魂”,五体皆能,尤擅楷、行,其风格可概括为“清、雅、遒、劲”四字:清,指笔墨清朗,无尘俗之气,如溪流漱石,澄澈见底;雅,指格调高雅,蕴含文人书卷气,无刻意雕琢之痕;遒,指笔力遒劲,如老松盘曲,力透纸背;劲,指气韵生动,如行云流水,富有节奏感。
为更清晰呈现其不同书体的风格特征,特整理如下:
书体 | 取法对象 | 风格特征 | 代表作品 |
---|---|---|---|
楷书 | 欧阳询、赵孟頫 | 结构严谨中见灵动,笔画刚劲而内含温润,横画起笔藏锋收笔顿挫,竖画挺拔如松,兼具庙堂气与书卷气。 | 《楷书千字文》《心经》 |
行书 | 王羲之、米芾、王铎 | 笔势连贯,牵丝引带自然,提按分明,节奏跌宕,既有“二王”的雅逸,又有米芾的率性,章法疏密有致。 | 《行书赤壁赋》《兰亭序临作》 |
草书 | 张旭、怀素、祝允山 | 狂放不失法度,笔势连绵如龙蛇舞动,墨色浓淡相间,注重“意到笔不到”,以气驭笔,一气呵成。 | 《草书四条屏》《将进酒》 |
王群强调“书法是心画”,其创作始终以“写心”为核心,他认为,笔墨技巧是基础,而文化修养是灵魂,他不仅精研技法,更注重诗词、绘画、哲学的融通,其书作常自作诗文,或录前人佳句,使文字内容与笔墨形式相得益彰,形成“文墨一体”的艺术境界。
代表作品与艺术成就
王群的代表作涵盖楷、行、草三体,各具特色。《楷书千字文》(2005年)为其楷书巅峰之作,通篇结字匀称,笔画遒劲,章法严谨而不失灵动,被誉为“当代楷书范本”,此作耗时三年完成,每日临写前必读《千字文》原文,力求“字字有深意,笔笔见精神”。《行书赤壁赋》(2010年)则充分展现其行书功力,全篇634字,一气呵成,笔势连贯如流水,墨色由浓转淡,节奏时而舒缓时而激昂,将苏轼词作的豪放与书法的韵律完美结合,2015年,此作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评论家称其“以书绘境,再现赤壁千古风流”。
在艺术理论方面,王群提出“书法三境”:技法之境(形似)、意境之境(神似)、境界之境(心似),他认为,初学者需先掌握技法,再追求意境,最终达到“人书合一”的境界,其著作《书法美学探微》系统阐述这一理念,成为书法院校重要教材。
教育传承与社会影响
作为书法教育家,王群始终秉持“传道授业解惑”的初心,在苏州大学任教期间,他创建书法本科专业,首创“临摹—创作—理论”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强调“临摹是基础,创作是核心,理论是指导”,他常对学生说:“书法不是写字,是写心;不是技巧,是修养。”其学生中,有30余人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5人获“全国书法展”奖项,如弟子李明、张华等已成为当代书坛中坚力量。
王群积极推动书法普及与社会教育,自2000年起,他发起“书法进校园”活动,走进全国百余所中小学,免费授课;2018年,他牵头成立“王群书法公益基金”,资助贫困地区书法学子,已培养基层书法教师500余人,他还多次赴日本、新加坡、法国举办展览,促进中外书法文化交流,让世界感受中国书法的魅力。
相关问答FAQs
Q1:王群先生的书法风格如何体现“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A1:王群先生的书法以传统为根基,创新为延伸,在传统方面,他深研晋唐碑帖,楷书取法欧、赵,行书师承二王、米芾,笔法、结构皆守古法;在创新方面,他突破单一书体的局限,将楷书的端庄、行书的流畅、草书的灵动融为一体,同时融入文人画的意境美学,强调“书卷气”,使作品既有传统的笔墨厚度,又有当代的审美意趣,其行书在继承米芾“刷字”笔意的基础上,减弱了跳荡感,增加了含蓄的牵丝,形成“刚柔相济”的新风格。
Q2:对于初学书法者,王群先生有哪些具体建议?
A2:王群先生对初学者的建议可概括为“三先三后”:一是“先楷后行”,楷书是基础,需先掌握笔画、结构,再学行书的连贯与变化;二是“先帖后碑”,从“二王”等帖学入手培养笔墨感觉,再涉猎魏碑等碑学增强笔力;三是“先技后道”,先扎实临摹,再追求意境与精神,他强调“读帖重于临帖”,建议每日花半小时读帖,观察字体的笔法、章法,培养“眼力”;同时要“养气”,多读书、修心性,使书法“内外兼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