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东升,当代书画艺术领域兼具传统底蕴与创新精神的代表性人物,1965年出生于山东济南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他七岁临池学书,十岁涂鸦习画,在祖父(当地私塾先生)的启蒙下,以《玄秘塔碑》《芥子园画谱》为阶,打下了坚实的书画基础,四十余载砚田耕耘,他先后师从山东名家黑伯龙、陈维信研习山水画,后又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深造,受教于张立辰、薛永年等名师,系统研习书法、篆刻与画论,逐渐形成“以书入画、以画养书、书画互证”的艺术体系,其作品融齐鲁雄浑之气与江南灵秀之韵,笔墨间既见传统法度,又含时代新意,成为连接古典文人画精神与当代审美的重要桥梁。
艺术历程:从传统研习到个性升华
万东升的艺术成长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80-1995年)为“传统筑基期”,他扎根齐鲁,遍游泰山、崂山等名山大川,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准则,对宋元山水画进行系统临摹,此间他精研范宽《溪山行旅图》的雄浑皴法、倪瓒《渔庄秋霁图》的简逸笔意,书法则主攻楷书与隶书,夯实了“屋漏痕”“折钗股”的笔墨功底。中期(1996-2010年)为“融合探索期”,他进入中央美院深造后,视野从传统文人画拓展至现代构成与色彩理论,尝试将书法的“飞白”笔法融入山石皴擦,以西方绘画的光影处理强化山水空间层次,同时探索篆刻与书画的章法呼应,逐渐形成“雄浑中见雅逸,写意里藏精微”的个人面貌。2011年至今)为“成熟升华期”,他提出“笔墨当随心境,书画贵在传神”的创作理念,不再拘泥于题材与技法的束缚,而是以“写心”为旨归,山水、花鸟、书法并进,作品愈发空灵洒脱,既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又含对当代生活的诗意表达。
艺术风格:书画同源的“写意精神”
万东升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其“书画一体”的独特风格中,在绘画上,他尤擅山水,亦精花鸟,其山水画以“写意”为骨,常以北方山水的“高远”“深远”构图,辅以江南山水的“平远”意趣,营造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笔墨上,他独创“积墨破彩法”:先以浓淡相宜的积墨塑造山石肌理,再以破彩(花青、赭石与墨的交融)点染植被,使画面既有墨色的层次感,又有色彩的通透性,如《太行情韵》(2015年),以太行山为题材,山体用斧劈皴与披麻皴结合,刚劲中见柔韧;前景古松以书法的“悬针笔”画枝干,松针则用“个字点”“介字点”错落分布,尽显苍劲挺拔,花鸟画方面,他偏爱梅兰竹菊等传统题材,却赋予其新意——笔下兰花不再清冷孤傲,而是与山石、野草相伴,体现“野逸之美”;梅花枝干以“飞白”笔法写就,花朵则用胭脂点染,浓而不艳,传递“凌寒独自开”的生命力。
在书法上,万东升诸体皆能,尤以行草见长,他取法“二王”的飘逸、米芾的跌宕,兼收孙过庭《书谱》的法度与王铎的奇崛,形成“欹正相生、连绵顾盼”的书风,其用笔“屋漏痕”与“折钗股”并用,线条圆劲如铁,又含飞白之韵;结体打破传统“平正”格局,以左低右高、大小错落制造动态平衡,如《醉翁亭记》长卷,单字看似随意,实则笔笔有来历,行气贯通如流水,尽显“书为心画”的真性情,他强调“以书入画”,书法的笔法、墨法、章法直接渗透到绘画中,使山水画的皴擦、花鸟画的勾勒更具书写性,达到“书画同源”的至高境界。
代表作品与艺术价值
万东升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中国书法兰亭奖等国家级展览,并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专业机构收藏,其艺术价值体现在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时代精神的彰显,以下为其部分代表作品及特色:
作品名称 | 创作年份 | 艺术特色 | 文化内涵 |
---|---|---|---|
《岱宗晓色》 | 2018 | 以泰山为题材,采用“全景式”构图,积墨层叠表现山势雄浑,朱砂点染旭日,金箔勾画云霞。 | 融合儒家“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胸怀与道家“道法自然”的哲思,展现中华名山的精神图腾。 |
《墨韵江南》 | 2020 | 描绘苏州园林,以淡墨写意亭台楼阁,线条如“折钗股”般刚劲,水面留白营造“空濛”意境。 | 将江南的温润与书法的雅逸结合,体现“诗画江南”的文人情怀与“咫尺千里”的审美理想。 |
《心经》 | 2022 | 行草书法,以泥金书于洒金宣纸,笔势连绵如“行云流水”,结体疏密有致,字字独立而气脉贯通。 | 将佛教的“空灵”与书法的“韵律”结合,传递“心无挂碍”的人生智慧,达到“字中有禅”的境界。 |
艺术成就与社会影响
万东升不仅是创作实践者,更是传统艺术的传播者,他出版《万东升书画集》《写意山水技法解析》等专著12部,书画同源论》系统阐述了书法与绘画的内在联系,成为高校美术专业重要参考教材,他担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培养青年书画人才200余人,其中多人在全国书画展中获奖,他积极参与“书画进校园”“非遗保护”等公益活动,先后在济南、北京、杭州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30余场,作品被作为国礼赠予法国、日本等国政要,推动了中国传统书画的国际传播,其艺术成就被《美术》《中国书法》等专业期刊专题报道,被誉为“当代文人画的守望者与创新者”。
相关问答FAQs
Q1:万东升的山水画中,如何体现“齐鲁文化”的精神内核?
A1:万东升生长于齐鲁大地,深受儒家“中和之美”与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影响,其山水画是齐鲁文化的视觉呈现,他注重“雄浑正大”的气象,如《岱宗晓色》中泰山的巍峨、《太行情韵》中山石的刚劲,呼应齐鲁文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他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通过“留白”“虚实相生”等手法,将自然山水与人文情怀融合,体现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审美理想,作品中常出现的古松、亭台等意象,既是对齐鲁大地历史文化的致敬,也暗含儒家“修身齐家”的隐喻,使地域文化与哲学思考在笔墨中自然流淌。
Q2:万东升在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笔墨”与“当代审美”?
A2:万东升并非简单复刻传统,而是在坚守笔墨核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传统层面,他恪守“以线造型”“墨分五色”的根本法则,临摹古画时注重“笔墨当随时代”的领悟,而非机械模仿;当代层面,他融入现代视觉元素——如《都市山水》系列中,以传统山水画的“皴法”表现高楼大厦的肌理,用书法的“飞白”笔法勾勒玻璃幕墙的反光,既保留笔墨的“书卷气”,又体现都市的“现代感”,他强调“写心”的创作理念,将当代人的精神焦虑、生活感悟融入作品,如《归隐图》中,传统山水元素与现代人物的迷茫神情形成对比,引发观者对“快节奏生活中如何安放心灵”的思考,实现了传统笔墨与当代审美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