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峰书法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8 分钟
位置: 首页 书法需求 正文

陈玉峰,1945年生于江苏苏州,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自幼受家庭熏陶,七岁临池,先后师从沈尹默弟子钱君匋及沙孟海弟子陈振濂,遍临晋唐宋元经典碑帖,四十余年笔耕不辍,形成“碑帖融合、清雅劲健”的独特书风,其书法以楷书、行书见长,兼及草书、隶书,作品既承传统文人书法的笔墨精髓,又融入当代审美意识,被誉为“江南书坛的中坚力量”。

陈玉峰书法

陈玉峰的书法艺术,首先体现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上,他早年深耕唐楷,尤擅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得其险劲之姿与严谨法度;后转习魏碑,临习《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吸收其方笔斩截、结构开张的特点;中年浸淫“二王”行草,于《兰亭序》《祭侄文稿》中体悟笔法的流转与情感的起伏,这种“楷筑基、碑求骨、帖养韵”的学习路径,使其书法在笔法、结体、章法上均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质,其笔法以中锋为主,辅以侧锋提按,线条刚柔相济,如锥画沙、屋漏痕,既有魏碑的骨力外拓,又有帖学的内擫含蓄;结体平中寓险,疏密得当,重心稳固而姿态灵动,楷书端庄如松,行书流丽似水;章法行气贯通,虚实相生,正文与落款呼应,整体疏朗大气,兼具传统文人气息与现代审美。

在艺术风格上,陈玉峰的书法可概括为“清、雅、劲、健”四字。“清”者,意境清远,用墨讲究浓淡枯湿的自然过渡,善用飞白与涨墨,墨色层次丰富,有“墨分五色”之妙,如行书《赤壁赋》中“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一句,墨色由浓转淡,笔势由疾至缓,恰似清风徐来,明月渐升;“雅”者,气息高雅,摒弃时俗的巧媚与怪诞,追求晋唐书法的雅正格调,楷书《千字文》通篇气韵安详,结体匀称,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劲”者,笔力遒劲,以魏碑的方笔融入行草,使线条更具张力,如草书《李白诗卷》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下”字,顿挫如折钗股,力透纸背;“健”者,风骨强健,作品充满生命力,即使小幅尺牍,亦见雄浑气象,展现出书法家深厚的功力与饱满的精神状态。

陈玉峰的代表作品涵盖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体,楷书以《千字文》《心经》为代表,前者用笔精到,结体严谨,既见欧阳询的险劲,又含褚遂良的灵动,是当代楷书的典范之作;后者笔简意赅,静穆安详,于方寸之间见佛法庄严,行书以《赤壁赋》《兰亭集序临本》著称,前者行笔流畅,气韵连贯,点画之间顾盼生姿,将苏轼原作的旷达意境融入笔墨,堪称“以书载道”的佳作;后者临古而不泥古,在保留原帖神韵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理解,笔法更显自由洒脱,草书则以《李白诗卷》《自作诗卷》为代表,笔势连绵,一气呵成,既有怀素狂草的奔放,又有孙过庭草书的理性,展现出对草书技法的娴熟驾驭与情感的自然流露。

陈玉峰书法

作为书法教育家,陈玉峰同样贡献卓著,他长期在苏州大学书法系任教,提出“技进乎道,以文化人”的教学理念,强调技法训练与文化修养并重,其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主张“临帖—创作—反思”的循环学习路径,要求学生不仅要临摹形似,更要体悟古人笔墨背后的精神世界,多年来,他培养了一大批书法人才,其中多人在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书法展览中获奖,为当代书法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他还出版《陈玉峰书法集》《楷书技法解析》《行书创作谈》等著作,发表《碑帖融合的当代实践》《书法与文化修养》等论文,系统梳理了自己的艺术心得与教学经验,对书法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陈玉峰的书法艺术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书法展览,如“全国书法篆刻展”“当代书法名家邀请展”“中日韩书法交流展”等,并获“中国书法兰亭奖”“江苏省文艺大奖书法奖”等重要奖项,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刻于西安碑林、曲阜碑林等文化名胜,他还多次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进行书法交流,举办个人书法展,推动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影响。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陈玉峰书法的“碑帖融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解答:陈玉峰的“碑帖融合”主要体现在笔法、结体、意境三个层面,笔法上,他以魏碑的方笔、折笔为基础,融入“二王”帖学的圆笔、转笔,形成“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的线条语言,如横画起笔取魏碑的“折刀头”,收笔用帖学的“回锋”,既显骨力又富韵律;结体上,吸收魏碑的开张结构与险峻姿态,同时以帖学的匀称、灵动加以调和,达到“平中寓险、险中求稳”的效果,如楷书作品中,既见魏碑的“斜画紧结”,又有“二王”的“疏朗开阔”;意境上,将碑的雄强、朴厚与帖的雅逸、流畅相结合,既保留传统书法的力度感,又赋予文人书法的抒情性,使作品既有金石气,又有书卷气。

陈玉峰书法

问题2:初学者学习陈玉峰书法,应从哪些作品入手?
解答:初学者学习陈玉峰书法,建议遵循“先楷后行、由简入繁”的原则,优先选择其楷书作品入手,如《千字文》《心经》,这些作品结体规范,笔法清晰,有助于初学者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与结构规律,在楷书基础打牢后,可过渡到行书作品,如《兰亭集序临本》,学习行书的笔势连贯与章法布局,需要注意的是,临帖时应先求“形似”,再追“神似”,通过反复观察、模仿,体会其用笔的轻重缓急、墨色的浓淡变化,切忌盲目追求个人风格,还应注重文化修养的提升,多读古典文学、书法理论著作,以“字外功”滋养书法创作,达到“技进乎道”的境界。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书画家张翀
« 上一篇 09-17
书法党华亭
下一篇 » 09-17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