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画坛,浙派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地域画派之一,在戴开、吴伟等前驱的引领下,形成了一套以南宋院体为根基、笔墨劲健豪放的艺术范式,至嘉靖、万历年间,浙派后继者中涌现出一批风格鲜明的画家,后世将其并称为“甲九画家”,他们是浙派殿军的中坚力量,共同延续了明代中前期画坛的雄健之风。
“甲九画家”并非严格的历史称谓,而是后世对浙派后期九位代表性画家的统合概括,其艺术创作既延续了戴进“院体浙派”的骨法用笔,又融入了更多写意与世俗化元素,题材涵盖山水、人物、风俗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明代中期社会文化的多元面貌,他们的作品以“粗笔”见长,善用斧劈皴、钉头鼠尾皴等技法,线条刚劲方折,墨色浓烈酣畅,既有院体的严谨造型,又具文人画的写意趣味,在明代画坛独树一帜。
以下为“甲九画家”的简要概况:
姓 名 | 生卒年 | 艺术特点 | 代表作品 |
---|---|---|---|
戴 进 | 1388-1462 | 浙派创始人,师法南宋院体,笔墨劲秀,风格多样 | 《春游晚归图》《风雨归舟图》 |
吴 伟 | 1459-1508 | 江夏派代表,笔势奔放,人物生动,有“浙派健将”之称 | 《柳荫读书图》《武陵春色图》 |
张 路 | 1464-1538 | 笔力豪放,善写意山水,人物画简练传神 | 《吹箫引凤图》《苍翠凌天图》 |
汪 策 | 1465-1545 | 山水学戴进,笔力雄健,善用浓墨,风格粗犷 | 《起蛟图》《渔乐图》 |
蒋 嵩 | 1470-1543 | 善长笔山水,构图险峻,墨色淋漓,人物画世俗化倾向明显 | 《渔舟读书图》《秋山行旅图》 |
谢时臣 | 1488-1567 | 融合吴门派与浙派,山水气势宏大,善画大景 | 《杜陵诗意图》《虎丘山水图》 |
戴 泉 | 生卒年不详 | 戴进族侄,画风近戴进,笔墨工整 | 《雪山行旅图》《秋山访友图》 |
吴 钺 | 生卒年不详 | 人物画宗吴伟,山水笔力遒劲 | 《溪山清话图》《松下高士图》 |
朱 邦 | 1494-1566 | 善写意人物,笔法简练,风格泼辣,兼工花鸟 | 《达摩图》《花鸟图》 |
从艺术脉络看,“甲九画家”的创作呈现出清晰的继承性与创新性,戴进、吴伟作为浙派前期的奠基者,确立了“师法李唐、刘松年”的路径,强调“以书入画”,将书法中的骨法用笔融入山水造型;而“甲九”中的后继者如张路、蒋嵩等,则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弱化了院体的精细工致,转而追求笔墨的酣畅淋漓与意境的世俗化,例如张路的《吹箫引凤图》,以简练的线条勾勒人物动态,衣纹用“折芦描”,转折方硬,背景山水仅作大斧劈皴,墨色浓淡相间,既保留了院体的造型能力,又通过写意笔法增添了画面的灵动性;蒋嵩的《渔舟读书图》则描绘江南水乡的渔家生活,构图疏密有致,笔墨粗放,人物虽简略却神态生动,体现了浙派绘画对民间生活的关注。
在审美趣味上,“甲九画家”的作品呈现出“雅俗共赏”的特征,他们延续院体绘画的“成教化、助人伦”功能,创作了如《达摩图》《秋山访友图》等具有文人意趣的作品;又大量取材市井生活,描绘渔樵耕读、文人雅集等场景,将山水画从宫廷贵族的审美垄断中解放出来,走向更广阔的民间社会,谢时臣作为其中的过渡性人物,既吸收了吴门派沈周、文徵明的文人笔墨,又保留了浙派的雄健气势,其《杜陵诗意图》以杜甫诗意为蓝本,将文人情怀与浙派的笔力相结合,成为“甲九画家”中融合南北画风的典范。
随着明代中期吴门派的崛起,浙派绘画逐渐式微。“甲九画家”后期因过度追求笔墨的粗犷豪放,部分作品出现“逸笔草草、形神不备”的倾向,加之吴门派“文人画”审美占据主流,浙派最终在画坛边缘化,但不可否认,“甲九画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明代中后期画坛的表现形式,其世俗化倾向对明清以来的民间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世写意花鸟、人物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关问答FAQs
Q1:甲九画家与吴门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A1:甲九画家属于浙派后劲,吴门派则是明代中期兴起的文人画流派,两者在艺术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甲九画家以南宋院体为宗,笔墨劲健豪放,善用斧劈皴、浓墨,题材侧重山水、人物,带有世俗化倾向;吴门派则以“元四家”为师,笔墨温润秀雅,追求“士气”和“逸品”,题材多为山水、花鸟,强调诗书画印结合,审美上更偏向文人雅趣,甲九画家更注重造型与笔墨的力量感,而吴门派则更重意境与笔墨的文人趣味。
Q2:甲九画家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A2:甲九画家的艺术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写意画发展的推动,其粗笔写意的笔墨语言,为明清徐渭、八大山人等大写意画家提供了借鉴;二是对民间绘画的渗透,他们世俗化的题材和简练的笔法,影响了明清年画、版画等民间艺术形式,使绘画更贴近市井生活,尽管浙派后期逐渐衰落,但其“以书入画”“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理念,仍对近现代中国画的革新产生了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