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家劳石,当代中国画坛备受瞩目的艺术家,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底、创新的艺术理念和独特的笔墨语言,在山水画与花鸟画领域均取得了卓越成就,他出生于1945年,江苏苏州人,自幼浸润于吴门画派的文化氛围,后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陆俨少、潘天寿等艺术大师,博采众长,逐渐形成“苍润浑厚,清逸旷达”的艺术风格,劳石的创作不仅扎根传统,更注重时代精神的表达,其作品既延续了文人画的雅致韵味,又融入了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体悟,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
劳石的艺术之路始于对传统的潜心研习,早年在苏州学习时,他每日临摹宋元名迹,从范宽的雄浑、郭熙的灵动到沈周的温润、石涛的奔放,无不深入骨髓,进入浙江美院后,在陆俨少“笔墨为骨,气韵为魂”的教导下,他系统研习山水画的皴法、构图与墨法,尤其对“披麻皴”“解索皴”等传统技法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他强调“师古人不如师造化”,自上世纪70年代起,游历大江南北,深入黄山、泰山、长江三峡、江南水乡等地写生,积累了大量一手素材,这种“以心观物”的写生方式,使他的作品既保留了传统的笔墨程式,又充满了鲜活的生活气息与地域特色,他笔下的江南山水,不再局限于吴门画派的柔美,而是融入了北方山水的骨力,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又有“层峦叠嶂”的壮阔,形成了“南韵北骨”的独特风貌。
在花鸟画领域,劳石同样成就斐然,他擅长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以书入画,线条刚柔并济,墨色浓淡相宜,其花鸟画题材广泛,从梅兰竹菊到荷塘鱼趣,从山间野卉到庭院珍禽,无不生动传神,他笔下的墨竹,取法文同、郑板桥,却更具时代气息,竹节挺拔,竹叶飘逸,或迎风而立,或雨中含翠,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出竹子的坚韧与清高,而他的荷花系列,则突破了传统花鸟画的工整与细腻,以大写意的手法,泼墨点染,荷叶翻卷,荷花绽放,既展现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又传达出生命的蓬勃张力,劳石的花鸟画,既有文人画的“逸品”追求,又不失对自然物象的精准把握,达到了“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劳石的艺术理念可以概括为“笔墨当随时代,传统需以生活为源”,他认为,中国画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的根基,但更需反映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与生活体验,他反对两种倾向:一是盲目复古,泥古不化;二是全盘西化,丢失传统笔墨的精髓,他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有源之创新”,即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从时代精神中提炼主题,使古老的笔墨语言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他的代表作《太行春晓》,以太行山为题材,运用传统斧劈皴与积墨法,表现太行山石的坚硬质感,同时以明亮的色彩点缀朝阳下的新绿,展现了新时代山川的壮美与生机,这幅作品既保留了传统山水画的笔墨韵味,又融入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成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典范。
劳石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体现在他对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贡献上,作为浙江美术学院的教授,他从事教学四十余年,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提出的“临摹-写生-创作”三步教学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统一,对当代中国画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还著有《中国画笔墨论》《山水画写生探微》等理论著作,系统梳理了中国画的传统笔墨体系,并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出了“笔墨的时代性”“写生的创造性”等观点,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劳石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多次举办慈善画展,资助贫困学生,并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动传统绘画走进大众生活。
以下是劳石部分代表作品的简要分析:
作品名称 | 创作年代 | 艺术特点 | 收藏机构 |
---|---|---|---|
《姑苏烟雨图》 | 1978年 | 以吴门画派为基础,融合写生技法,水墨晕染表现烟雨朦胧,前景古松,中景流水,远景黛瓦,层次分明。 | 苏州博物馆 |
《太行春晓》 | 1985年 | 取材太行山,斧劈皴表现山石肌理,朱砂点染朝阳,展现北方山水的雄浑与生机,色彩明快,气势磅礴。 | 中国美术馆 |
《江村渔隐》 | 1992年 | 江南水乡题材,淡墨勾勒渔舟,浓墨绘柳树,留白表现水面,意境恬淡,充满诗意,体现文人画的雅致。 | 私人收藏 |
《墨竹清韵》 | 2000年 | 以书入画,竹节挺拔,竹叶飘逸,墨色浓淡相宜,题诗“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彰显文人风骨。 | 上海博物馆 |
《秋山问道》 | 2010年 | 晚年成熟之作,构图繁复而不乱,披麻皴与解索皴结合,赭石花青烘托秋意,意境深远,气韵生动。 | 故宫博物院 |
劳石的艺术影响力早已超越国界,他的作品被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东方艺术博物馆等国际知名艺术机构收藏,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评论家称其为“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他的艺术不仅展现了中国画的当代价值,更传递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于劳石而言,艺术是一生的追求,他始终保持着对传统的敬畏与对创新的热情,在笔墨的世界里不断探索,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关问答FAQs
问:劳石的国画创作中,如何体现“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
答:劳石通过“传统笔墨+时代题材+创新技法”的方式践行“笔墨当随时代”,他坚守传统笔墨的核心,如中锋用笔、墨分五色等,确保作品的“中国基因”;他关注当代社会生活,将新时代的审美情趣、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融入题材,如表现太行山的新貌、江南水乡的变迁等;他在技法上进行创新,如将西画的色彩理论与传统墨法结合,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或采用构成主义理念优化构图,使作品既符合传统审美,又具有时代感,太行春晓》中,他用传统斧劈皴表现山石,却以明亮的朱砂色点染朝阳,既保留了笔墨韵味,又传递出新时代的生机,体现了笔墨与时代的融合。
问:劳石的艺术风格对当代中青年画家有哪些具体影响?
答:劳石的艺术风格对当代中青年画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理念的传承,他提出的“临摹-写生-创作”三步教学法被广泛采用,引导中青年画家先扎根传统,再深入生活,最后进行个性化创作;二是审美取向的引导,他“南韵北骨”的风格打破了地域画派的局限,鼓励中青年画家博采众长,形成多元融合的艺术面貌;三是创新路径的启示,他“有源之创新”的理念,即从传统中找灵感,从生活中找素材,为中青年画家提供了避免“泥古”或“西化”的中间路线,许多中青年画家受其影响,既注重笔墨锤炼,又关注时代表达,如他的学生某某、某某等,均在创作中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特点,成为当代中国画坛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