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老九的画家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位置: 首页 画家需求 正文

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有一位以“老九”为号的画家,他便是河北画院著名画家韩羽,这位自学成才的艺术大家,以漫画的犀利、国画的雅致、戏曲人物的鲜活,在画坛独树一帜,其作品既有泥土芬芳,又含文人意趣,被戏称为“画坛老九”,成为连接民间艺术与文人绘画的重要桥梁。

叫老九的画家

韩羽(1929-2021),原名韩车贵,河北馆陶人,他自幼家境贫寒,未受过系统美术教育,却凭借对艺术的热爱与天赋,在街头巷尾的年画、庙宇壁画中汲取养分,在报刊编辑工作中磨砺技艺,早年从事新闻工作,以漫画针砭时弊;后调入河北画院,专攻国画与戏曲人物画,他一生淡泊名利,以“老九”自号,既有自谦之意,又透着对艺术“甘为孺子牛”的执着。

韩羽的艺术风格打破画种壁垒,将漫画的夸张幽默、国画的笔墨韵味、民间艺术的质朴鲜活融为一体,他的画线条简练如铁线描,造型夸张却不失法度,色彩浓艳中见雅致,尤其擅长捕捉戏曲人物的“瞬间神态”——无论是《武松打虎》中武松的勇猛,还是《霸王别姬》中虞姬的悲切,都寥寥数笔便跃然纸上,他提出“画贵有趣”,认为绘画应“有趣味、有性情、有生活”,反对脱离现实的空洞技巧,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获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提名),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韩羽的代表作涵盖漫画与国画两大领域,漫画《武大郎开店》以《水浒传》人物为原型,刻画武大郎矮小的身材与“比我高的都不用”的店规,线条简练,造型滑稽,辛辣讽刺了用人唯亲的社会现象,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美术界的经典之作,国画《钟馗》系列则打破传统钟馗的威严形象,将其塑造成一位带几分憨态、几分幽默的“接地气”神祇,衣纹用折芦描,顿挫有力,面部用淡彩晕染,眼神中既有威严又有狡黠,体现了他对民间神祇的现代化诠释,戏曲人物画《三岔口》则通过光影与动态的巧妙处理,将黑店中的打斗场景表现得紧张又诙谐,传统“无中生有”的舞台美学在他的画中转化为可视的笔墨张力。

叫老九的画家

韩羽的艺术实践为当代人物画开辟了新路径,他证明了“民间艺术是文人画的活水”,其作品中的乡土气息与幽默感,影响了大批年轻画家对“生活化艺术”的探索,晚年,他仍坚持每日作画,并将心得整理成《韩羽谈艺录》,告诫后学者“画画要先学做人,人正画才正”。

时期 时间 创作特点 代表作
自学探索期 1940s-1960s 以漫画为主,题材贴近生活,风格质朴 《街头即景》系列
成熟期 1970s-1990s 漫画与国画融合,戏曲人物题材突出 《武大郎开店》《钟馗》
升华期 2000s-2021 笔墨老辣,意境深远,强调“画趣” 《三岔口》《老戏新画》

FAQs: Q1:韩羽为什么被称为“老九”?
A1:“老九”是韩羽的自号,源于他谦逊的处世态度,早年他常以“老九”自称,取“九”在数字中的“末位”之意,象征甘于平凡、默默耕耘的精神;也有说法是受当时文人“九老会”的影响,借以表达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与传承之心。

Q2:韩羽的戏曲人物画如何体现“民间性”?
A2:韩羽的戏曲人物画取材于民间戏曲故事,借鉴民间年画的造型色彩(如浓烈的平涂、夸张的比例),融入地方戏曲的表演程式(如武生的亮相、旦水袖的动态),还常用民间俚语为画作题跋,如“这戏真热闹”,让文人画与民间审美产生了亲切共鸣。

叫老九的画家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刘怀德书法究竟有何独特的艺术特色与传承价值?
« 上一篇 09-15
大画家张翔洲
下一篇 » 09-15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