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西森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画家需求 正文

书画家西森,名墨林,号松风居士,1945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书画世家,自幼随祖父习书学画,祖父为当地知名文人画家,以“诗书画印一体”的家训启蒙其艺术之路,七岁临池,摹《玄秘塔》;十岁学画,仿《芥子园画谱》,弱冠之年已能书扇面、绘小品,被乡里誉为“神童”,1963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潘天寿、陆维钊等名师,系统研习书法、篆刻与山水花鸟画,奠定了“以书入画,以画养书”的艺术根基,七十余载艺术生涯,他始终坚守“笔墨当随时代,意境不离传统”的创作理念,成为当代文人画的重要传承者与创新者。

书画家西森

西森的艺术风格,可概括为“雄浑中见雅逸,奇崛中蕴温润”,书法上,他早年精研晋唐小楷与行书,取王羲之《兰亭序》的秀逸、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沉郁,后遍临汉魏碑版,得《张迁碑》的方劲、《龙门二十品》的雄强,形成“碑帖融合”的独特书风,其书作线条如“锥画沙、屋漏痕”,既含金石气度,又有书卷气息;结字奇正相生,疏密有致,如行草长卷《赤壁赋》,单字看似欹侧,通篇却气脉贯通,被书法界称为“当代行草的新范式”,绘画上,他擅山水、花鸟,尤爱以江南烟雨与北方苍茫为题材,山水画初学董源、巨然,得其“淡墨轻岚”之境;后效法黄公望“浑厚华滋”,融入龚贤“积墨法”,形成“墨分五色,层次分明”的面貌,如《秋山问道图》,以湿笔勾勒山峦轮廓,干皴表现石理肌理,近景松柏挺拔,中景云雾缭绕,远景峰峦隐现,既有宋画的严谨,又有元画的写意,花鸟画则受徐渭、八大影响,用笔简练,墨色酣畅,如《荷塘月色》,寥寥数笔勾勒荷梗,浓淡墨点染荷叶,留白处题以小诗,诗书画印相映成趣,尽显文人画逸品。

西森的代表作品,是其艺术理念的集中体现,书法《心经》(草书纸本,纵136厘米,横69厘米)创作于2010年,通篇一气呵成,线条如行云流水,结字大小错落,章法疏密有致,将佛家的空灵与书法的韵律完美结合,被多家美术馆收藏,绘画《溪山清远图》(设色纸本,纵248厘米,横129厘米)耗时三年完成,取法南宋四家,以青绿设色为主,间以水墨皴擦,描绘江南春日溪山景色,近景渔舟唱晚,中景古寺隐现,远景云雾缭绕,构图繁而不乱,色彩清雅明丽,展现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意境,其《梅兰竹菊四条屏》以水墨写就,分别以“清气”“幽香”“劲节”“淡雅”为主题,用笔简练而意境深远,被誉为“文人画小品中的精品”。

作为艺术教育家,西森曾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桃李满天下,他主张“先师古人,再师造化,后师心源”,强调传统与创新并重,其艺术思想集中体现在《松风论画》《墨林书话》等著作中,2018年,“西森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书法、绘画、篆刻作品120余件,吸引数十万观众参观,被媒体称为“传统艺术回望与展望的标志性事件”,他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多次为灾区、贫困地区捐赠作品,用艺术传递温暖。

书画家西森

西森艺术创作阶段及特点

创作阶段 时间跨度 风格特点 代表作品
启蒙与奠基期 1945-1970 临摹传统,精研碑帖,风格偏于秀逸 《兰亭序临帖》《仿董源山水》
风格探索期 1971-2000 融合碑帖,尝试创新,风格趋于雄浑 《赤壁赋》《秋山问道图》
成熟与升华期 2001-至今 诗书画印一体,意境深远,风格独特 《心经》《溪山清远图》

FAQs

问:西森在创作中最注重什么?
答:西森在创作中最注重“意境”与“笔墨”的统一,他认为,好的作品不仅要技法精湛,更要传达出作者的情感与思想,他常说:“笔墨是技术的,意境是心灵的;技术可学,意境需悟。”他既强调对传统笔墨的锤炼,也注重深入生活,从自然中汲取灵感,追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境界。

书画家西森

问:西森的作品对当代书画界有何启示?
答:西森的作品对当代书画界的启示主要有两点:一是坚守传统的重要性,他认为,传统不是束缚,而是创新的根基,只有深入理解传统,才能在传统中找到新的突破口,二是艺术个性的彰显,他反对盲目跟风,主张艺术家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正如他所说:“学千人一面,不如守一己之长。”他的实践证明,传统与现代、个性与共性并非对立,而是可以有机统一,这为当代书画家如何在传承中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山水画家梁杰的艺术风格有何独到之处?
« 上一篇 09-15
顾飞画家书法
下一篇 » 09-15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tjadmin
TA的最新作品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