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其艺术魅力在于笔墨间流淌的文化基因与个人性情的交融,在当代书坛,香港书法家何兆基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底与独特的艺术风貌,成为连接古典与现代的重要桥梁,他的书法以楷书、行书为基,融碑帖之长,既承晋唐法度,又具岭南书风之灵动,被誉为“香港书界的守正创新者”。
何兆基1949年生于香港,自幼浸润于岭南文化氛围,幼承庭训,临池不辍,其书法之路始于唐楷,初学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得结构之严谨;后临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取用笔之飘逸,青年时期,他受业于岭南书派大家秦咢生,系统研习《张迁碑》《曹全碑》等汉碑,兼及北魏《张猛龙碑》,于方笔与圆笔的转换中深得碑学之雄强,他亦醉心于帖学经典,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等行书名作反复临摹,逐渐形成“碑为骨、帖为韵”的艺术取向,何兆基曾言:“书法之要,在于‘师古而不泥古’,碑之质实与帖之流丽,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这种对碑帖融合的深刻体悟,贯穿其艺术创作始终。
在书体选择上,何兆基以楷书立基,以行书显性,尤擅小楷,其楷书取法欧阳询的险峻与褚遂良的灵动,结字中宫紧收,外围舒展,既见唐法森严,又带魏碑的朴拙,如《心经》小楷作品,字径不足两厘米,却笔笔精到,点画如切金断玉,转折处圆中寓方,提按分明而不失自然,章法上疏密有致,字字独立而气脉相连,展现出“小中见大”的艺术张力,而行书则融合王羲之的雅逸与颜真卿的浑厚,用笔方圆兼备,结体欹正相生,行气贯通,其行书作品《赤壁赋》,单字看似平淡,实则内含筋骨,线条如行云流水,枯湿浓淡间变化自然,既有帖学的潇洒流美,又具碑学的沉雄气韵,展现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艺术境界。
何兆基的书法艺术还体现在对“笔墨当随时代”的践行中,他将传统书法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在章法布局上打破传统中正平和的模式,尝试虚实相生的构成感,增强视觉冲击力,其部分作品采用“乱石铺街”的章法,字大小错落,行距疏密变化,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于“险中求稳”中形成独特的节奏感,他在用纸上亦大胆创新,将水墨与淡彩结合,或以蜡染、拓印等工艺丰富墨色层次,使作品更具现代审美意趣,却又不失书法的本质精神。
作为香港书坛的重要推动者,何兆基不仅致力于个人创作,更以传承为己任,他曾任香港书法家协会会长,长期从事书法教育,创办“何兆基书法工作室”,培养了一批青年书法家,他主张“技进乎道”,强调书法学习需从基础功入手,先“守法”后“破法”,认为“只有深入传统,才能谈创新”,其教学理念影响了香港乃至东南亚的书法爱好者,为书法艺术的普及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何兆基书法风格核心特征表
书体 | 用笔特点 | 结体特点 | 代表作品 | 审美意蕴 |
---|---|---|---|---|
楷书 | 中锋为主,提按分明,方圆兼备 | 中宫紧收,外围舒展,险中求稳 | 《心经》《千字文》 | 森严法度中见灵动,朴拙中显雅致 |
行书 | 方圆互映,行笔流畅,枯湿变化 | 欹正相生,大小错落,气脉贯通 | 《赤壁赋》《兰亭集序》 | 潇洒流美中含沉雄,自然天成 |
小楷 | 笔笔精到,点画如玉,转折圆融 | 字字独立而呼应,疏密有致,章法严谨 | 《道德经》 | 小中见大,精巧中见大气 |
何兆基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书法展览,并被故宫博物院、香港艺术馆等机构收藏,他出版的《何兆基书法集》《楷书技法与创作》等著作,成为书法学习者的重要参考,在当代书法面临传统与现代、技法与个性多重挑战的背景下,何兆基以“守正创新”的艺术实践,证明了传统书法在当代的生命力,其作品不仅是笔墨的艺术,更是文化精神的传承。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何兆基的书法风格与当代其他楷书名家(如田英章、卢中南)有何不同?
解答:何兆基与田英章、卢中南同以楷书见长,但风格取向有明显差异,田英章楷书以欧楷为基,强调规范与实用,结字方正,笔法统一,适合初学者入门;卢中南楷书融合欧、颜,用笔刚劲,结体严谨,兼具庙堂之气与文人风骨,而何兆基楷书则“碑帖融合”,在唐楷基础上融入魏碑的方笔与拙意,用笔更富变化,结体灵动中见险绝,更具个人性情与文人气息,艺术表现力更为多元。
问题2:初学者学习何兆基书法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解答:初学者学习何兆基书法,可分三步走:夯实基础,从唐楷入手,建议先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或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掌握中锋用笔与结字规律;融入碑意,临习《张猛龙碑》或《张迁碑》,体会方笔的力度与结构的朴拙;学习行书,从王羲之《兰亭序》过渡到何兆基行书作品,理解其“碑帖融合”的用笔与章法,需注意避免急于求成,需先“守法”后“破法”,在传统中逐步形成个人风格。